山西保德县东关镇地质灾害评价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2:14
【摘要】:地质灾害评价指的是通过实地踏勘以及该地区其余各项资料对研究区进行有效地质灾害分析从而指导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及时预防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本论文通过收集整理野外调查资料以及以往的该研究区地质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原则、方法,主要通过对该研究区的几项具体指标的等数据资料的提取,并依据层次分析方法的构造模型并且依据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各项因素,选取了坡度、坡向、不合理削坡、农业耕地、人工建筑、植被覆盖、工程地层岩性、距断裂带的距离以及主要河流等评估因子构建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计算评价指数使不同因素的差异性得到了量化并显示出其规律性,从而得出对研究区较为准确、可靠的危险性等级分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危险性大的区域占危险区面积的48.7%,主要分布在梅花沟主沟地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危险性中等的区域,占危险区面积的31.5%,主要分布在王家窑子、金家沟一带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危险性小的区域,占危险区面积的19.8%,主要分布在新庄子沟一带。
【图文】:
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保德县中部地区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梁黄土峁还有河谷阶地以及山川沟壑,降水较为丰富,当地气候四季分明可是比较干燥,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是 370~420mm,降水形式主要以中到大雨为主,但是冰雹天气较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保德县东南部地区多为丘陵河谷地貌,该区域降水很丰富,430mm 是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值,气候是季风性及半干旱气候。保德县在降水丰富的雨季暴雨频繁,,而且有冰雹等天气,同时还兼具大风天气。研究区区域内431.7mm 是其平均降水量体统计值,851.8mm 是其年最大的降雨量值,224.1mm是其年最小的降雨量统计值(如图 2.2)。该区内的降水与蒸发不平衡,蒸发量远高于降水量,导致其气候较为干旱(如图 2.3)。由于研究区内属于季风性气候,因此降水主要集中在了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份,尤其是八月降水量为全年之最,由于该区域内在降水丰富的季节暴雨频繁,这也是该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王国良,2006)。
图 2.4 该区的地震动峰值的加速度区划图2.2.6 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工程特征,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众多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研究区中的岩土体根据岩块的饱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岩石的结构类型等方面把岩土体按规定分为:坚硬的块状碳酸岩类、层状的较硬的砂泥岩互层碎屑岩类、层状的较软砂质粘土碎屑岩类、粗砂黄土状土以及其余各种风积物如风成沙土及黄土。研究区内的主要岩体主要有以下四种。(1)坚硬的块状碳酸岩类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O1~2m)该组地层是主要出露在该区的主要的岩层,该组地层上部,分布有白云质灰岩以及砾状灰岩是该组地层的主要岩性,并且夹有部分的泥质页岩。是主要在黄河西岸分布的滨海相的碳酸盐沉积类型。岩层的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94
本文编号:2671861
【图文】:
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保德县中部地区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梁黄土峁还有河谷阶地以及山川沟壑,降水较为丰富,当地气候四季分明可是比较干燥,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是 370~420mm,降水形式主要以中到大雨为主,但是冰雹天气较多,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保德县东南部地区多为丘陵河谷地貌,该区域降水很丰富,430mm 是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值,气候是季风性及半干旱气候。保德县在降水丰富的雨季暴雨频繁,,而且有冰雹等天气,同时还兼具大风天气。研究区区域内431.7mm 是其平均降水量体统计值,851.8mm 是其年最大的降雨量值,224.1mm是其年最小的降雨量统计值(如图 2.2)。该区内的降水与蒸发不平衡,蒸发量远高于降水量,导致其气候较为干旱(如图 2.3)。由于研究区内属于季风性气候,因此降水主要集中在了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份,尤其是八月降水量为全年之最,由于该区域内在降水丰富的季节暴雨频繁,这也是该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王国良,2006)。
图 2.4 该区的地震动峰值的加速度区划图2.2.6 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工程特征,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众多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研究区中的岩土体根据岩块的饱和以及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岩石的结构类型等方面把岩土体按规定分为:坚硬的块状碳酸岩类、层状的较硬的砂泥岩互层碎屑岩类、层状的较软砂质粘土碎屑岩类、粗砂黄土状土以及其余各种风积物如风成沙土及黄土。研究区内的主要岩体主要有以下四种。(1)坚硬的块状碳酸岩类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O1~2m)该组地层是主要出露在该区的主要的岩层,该组地层上部,分布有白云质灰岩以及砾状灰岩是该组地层的主要岩性,并且夹有部分的泥质页岩。是主要在黄河西岸分布的滨海相的碳酸盐沉积类型。岩层的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健;巨能攀;何朝阳;肖洋;;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1期
2 彭建兵;林鸿州;王启耀;庄建琦;成玉祥;朱兴华;;黄土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创新思路[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3 韦仕川;杨杨;栾乔林;葛成军;;美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总结及启示——灾害防治的“规划软措施”[J];灾害学;2014年03期
4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6期
5 覃发超;史凯;张斌;刘春琼;邓青春;罗明良;王磊;;芦山地震后初期余震时间序列的分形演化特征[J];山地学报;2013年04期
6 谈树成;金艳珠;虎雄岗;蒋顺德;冯龙;;基于GIS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年04期
7 王哲;易发成;陈廷方;;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绵阳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科技导报;2012年31期
8 张扬;郭亮;;基于修正残差的协同预测模型边坡失稳预测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6期
9 张显;臧文学;;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方法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3期
10 周小平;钱七虎;张永兴;杨海清;;基于突变理论的滑坡时间预测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671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