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区对干旱河谷面积变化的响应
【图文】:
技术路线图
岷江上游地理位置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兆平;常禹;胡远满;刘淼;问青春;张文广;;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年06期
2 杨兆平;常禹;杨孟;胡远满;布仁仓;何兴元;;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边界动态及其影响域[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9期
3 杨兆平;常禹;布仁仓;刘淼;张文广;;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空间变化的定量判定[J];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4 庞学勇;包维楷;吴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及成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S1期
5 王海茳;郭亚琳;王青;;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99-2009年边界位移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6 吴勇,苏智先,方精云;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杨兆平;常禹;问青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耕地和居民用地的空间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7年03期
8 鲍文;;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9 王飞;齐昊;陈国鹏;陈蓉;杨永红;赵阳;车宗菊;;白龙江干旱河谷区域现状分析与展望[J];四川林业科技;2016年04期
10 晏兆莉,陈克明,陈建中,王春明;岷江干旱河谷的生态特征与植被恢复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凤;;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服务学生理念的研究与借鉴[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2 邵兵;;《赢家》、《红河谷》创作小结[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3 林春明;;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张春华;孙永玉;刘方炎;崔永忠;李昆;;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李荣强;;河谷伴生断裂的形成机理探讨[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马玉凤;严平;哈斯;李双权;吴永胜;张萍;;内蒙古叭尔洞沟中游河谷小区的风水交互侵蚀动力过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胡再强;李宏儒;苏永江;;窄陡河谷面板堆石坝数值模拟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徐超平;李浩;李薇;;河谷型城市荒山整治拓展模式初探——以兰州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鹏;李爱国;贾京京;;珠峰绒布河谷温度垂直分布观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何果佑;曾莉;;雅鲁藏布江河谷形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雪军 记者 朱会伦;四川干旱河谷种出反季节蔬菜[N];科技日报;2003年
2 偠明东;让干旱河谷变青青家园[N];阿坝日报;2006年
3 德昌县委宣传部 赵泽卫;强化林业工作 给安宁河谷披上绿装[N];凉山日报(汉);2009年
4 本报通讯员;我州全力推进安宁河谷规划建设[N];凉山日报(汉);2017年
5 本报记者 何勤华;安宁河谷下一站:世界级阳光生态河谷[N];四川日报;2017年
6 记者 王陶;“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开发建设与发展保护并行不悖[N];红河日报;2013年
7 记者 韩炜林 孙国平 邓洪涛 张真真 殷秋丽 通讯员 余海波 刘兵;唱响湖北“红河谷”[N];湖北日报;2013年
8 记者 王爱国 李聪华;穿越红河谷 感受大发展[N];红河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喻波;红河谷回归[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张四代;河谷收购美盛在巴股份[N];农资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蓉;削山造地对河谷型城市大气环境的数值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周国良;河谷地形对多支撑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炜银;岷江上游植被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生态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刘京涛;岷江上游植被蒸散时空格局及其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徐留兴;岷江上游径流变化特性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严代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特征及其恢复重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李艳丽;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特征及古环境演化[D];南京大学;2010年
9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苏志满;泥石流灾变控制与模型化分析方法[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旺;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区对干旱河谷面积变化的响应[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海茳;岷江上游高山聚落区土地利用对干旱河谷上线的影响[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詹金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演化研究及生态安全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袁泉;V形深切河谷震害调查及公路重建工程减灾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成亮;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房舒;干旱河谷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指数粒度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李婷;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河谷型城镇山地利用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娟;陕南河谷型城镇住区空间形态地域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金辉;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汪健;澜沧江中游干旱河谷荒漠植被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73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