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地震动的精度影响分析
【图文】:
图 1-1 近场地震动模拟方法分类四类方法中有科学依据的为后三类方法,其中确定性方法是发展之初所提出的林函数法,随机方法进一步改进了格林函数法,不必考虑复杂的震源运动模型这两种方法在科研领域及实际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第四种方法为最近几年新的一中方法,发展尚不完善。
w6.0 级目标地震中捕获强震记录,这些台站的空间分布如图 2-2 所示,为尽可能避免两次地震同台站记录的传播路径差异的影响,,对于距离震中较近(<20km)的 3 个台站的记录不予考虑,本文最终选取了 56 个 K-NET 台站的记录进行傅氏谱比拟合分析,根据 Husid 函数和累积均方根函数截取记录的 S 波(Ren Y F et al),两次地震同台站记录 S 波傅氏谱比如图 2-3 所示,根据记录傅氏谱比的平均值与两次地震的 Brune震源谱比的最佳拟合(见图 2-3),拟合结果如表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韬;赵曦;王莹;李少睿;惠少兴;王杰民;;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J];地震学报;2016年06期
2 Max Wyss;14 地震矩释放增长主要由大地震引起[J];国际地震动态;1999年07期
3 顾浩鼎;陈运泰;;旋转矩和地震矩[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3期
4 ;1987年第3卷总目录[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4期
5 H·Kanamori;C·R·Allen;付征祥;;地震重复时间和平均应力降[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1期
6 Deo Datta Singh;金仲明;;喜马拉雅和邻区的应变速率与地震[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4期
7 D.P.Schwartz;窦素芹;于慎谔;;全新世地震[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6期
8 Barbara Romanowicz ,Jean-Frangios Karczewski;地球透视计划[J];内陆地震;1988年04期
9 张春芝;;霍山—六安地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研究[J];地震学刊;1988年03期
10 L.Esteva;M.EERI;张鸣冈;;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经验教训及其对研究实践的影响[J];地震地质译丛;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号锋;靳平;肖卫国;;地下爆炸源等效地震矩张量的理论反演[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2 盛书中;万永革;;由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叠加推导平均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张广伟;雷建设;孙长青;查小惠;李聪;;2011年腾冲5.2级地震矩张量解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郑天愉;姚振兴;;台湾地区的地震矩张量及其构造意义[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5 蔡晓刚;姚陈;陈晓非;;各向异性ATI介质地震矩张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秋;郑斯华;;根据CDSN区域性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矩心地震矩张量[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王辉;Mian Liu;;川西地区的地震矩平衡及其对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荣代潞;;利用单台三分向地震记录反演天祝-古浪5.4级地震矩张量解[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朱号锋;靳平;肖卫国;;地下爆炸源的地震矩张量表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云华;龚文瑜;单新建;;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地震InSAR同震形变及发震构造研究[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三)——专题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4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博;地震干涉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万永革;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林向东;汶川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矩张量时空演化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张磊;基于地壳形变监测数据的地震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温攀;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地震动的精度影响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2 郑跃;中国西部及邻近国家近期强震地震形变InSAR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8年
3 杨晨云鹂;GNSS在地震矩反演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赵立波;2014年新疆于田Mw7.0地震源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5 郑博文;2016年门源地震InSAR形变场及发震断层参数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
6 刘倬;利用震源时间函数估算地震辐射能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陈坤;雷达遥感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8 施春辉;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震源机制及破裂方向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杨志高;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其定标率和时空分布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2677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