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反演及其动力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24 22:51
【摘要】:大量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证实,由于高密度海洋岩石圈的牵引,大陆岩石圈可以深俯冲到80-120km的地幔深度,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后,在低密度俯冲板片的挟持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中国的大别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碰撞造山带之一,研究显示,三叠纪,扬子板块深俯冲至200 km的地幔深度,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白垩纪早期,该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和垮塌,以及大规模的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上个世纪以来,为研究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深部过程,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深部探测研究,如深地震测深剖面研究,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接收函数研究,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研究等。但是,这些工作很少涉及该地区的岩浆和火山活动,特别是与岩浆和火山活动相关的深部结构探测。本研究收集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N29-34°、E114-119°)的地震资料,用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对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进行反演,研究地壳结构与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反演的精度,对地震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挑选初至波时,控制地震事件的震级和走时残差(ML≥1.0,走时残差≤0.5s),根据走时曲线剔除离散较大的震相,确保每个地震至少有4个台站记录到P波初至到时,最终挑选出1603个地震事件,其中P波初至到时13890条,S波初至到时13799条。在地震对匹配时,事件对之间的最小间距和最大间距分别为0.1km和30km,满足条件的地震事件共有1584个,得到P波相对走时差数据164129条,S波相对走时差数据156980条。本研究利用上述绝对走时数据和相对走时差数据联合反演,分别获得了0.5°×0.5°以及0.3°×0.3°网格节点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存在低速结构(Lv1),该低速结构可能是熔融的幔源侵入物质,由于俯冲板片断裂,或下地壳/岩石圈发生拆沉,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至地壳底部,侵入地壳中,形成大别造山带地壳中的低速结构;同时,合肥盆地显示为低速区(Lv2),可能是受浅部沉积层影响。研究中横切大别山的4条剖面显示,该地区下方存在北向倾斜高速结构,该高速结构可能是襄樊-广济断层,或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下方俯冲的遗迹。
【图文】:

位置分布,位置分布,超高压变质,地体


全球超高压变质地体位置分布(修改自游振东,2007)

碰撞造山带,大别-苏鲁造山带,造山带,问号


图 1-2 中国中央碰撞造山带(游振东, 2007)。目前年代学研究(游振东, 2007;HaugerudandZen,1991)表明: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及其以西为加里东造山带,但大别-苏鲁造山带明显属印支造山带,,图中问号(?)表示该区域年代未知。大别-苏鲁造山带形成于中三叠纪(郑永飞, 2008; Cong, 1996; Li et al., 198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文秀;付媛媛;高原;廖武林;何亚娟;蔡永建;申学林;;秦岭-大别及邻区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8期

2 王小娜;于湘伟;章文波;;芦山震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精细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4期

3 叶庆东;丁志峰;郑晨;吕苗苗;陈浩朋;吴萍萍;;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层析成像[J];地震学报;2015年01期

4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5 李飞;徐涛;武振波;张忠杰;滕吉文;;三维非均匀地质模型中的逐段迭代射线追踪[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0期

6 吴元保;郑永飞;;华北陆块古生代南向增生与秦岭-桐柏-红安造山带构造演化[J];科学通报;2013年23期

7 吴建平;杨婷;王未来;明跃红;张天中;;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8 吴萍萍;王椿镛;丁志峰;常利军;李振;;大别—苏鲁及邻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8期

9 张岳桥;董树文;李建华;崔建军;施炜;苏金宝;李勇;;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地球学报;2012年03期

10 赵子福;郑永飞;;俯冲大陆岩石圈重熔: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因[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伟平;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交汇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何洋;基于波前构建的射线走时和振幅计算[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9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9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