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玛县扎木念—格桑当玛地区侏罗系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02 03:30
【摘要】:羌塘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处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结合部位,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是研究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和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国外学者以板块构造、碰撞造山的经典理论和模式为基础对特提斯构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但一些现象难以从岩石学方面得到解释,如岛弧岩浆带在缝合带两侧均有发现。本文以“西藏荣玛乡南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依为托,以构造解析理为指导,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大比例尺填图,对研究区侏罗系的构造样式、变形期次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认识和成果如下:西藏荣玛乡南地区侏罗系色哇组三级复式褶皱,后续叠有一期的平缓—开阔褶皱。早期褶皱枢纽走向多为东西向,褶皱翼间发育的劈理走向与枢纽走向一致为近东西向,是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原生层理被S_1完全置换,形成连续的透入性板劈理,发育有大量的皱纹线理和少量生长线理,其构造层次应属于中—浅层。在临区热那错,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与下伏侏罗系色哇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且出现在遥感影像中的色哇组紧闭褶皱、叠加褶皱等构造样式,并未在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之中有体现,可推断色哇组的变形时代至少是在早白垩世之前。结合南羌塘盆地大地构造背景,推断研究区内侏罗系色哇组的三级复式褶皱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碰撞的产物,而后期叠加的平缓—开阔褶皱可能与羌南地块和拉萨地块碰撞有关。从构造地层剖面得知,研究区侏罗系莎巧木组发育两期构造变形,荣玛乡南莎巧木组与色哇组具有相似变形特征类似,第一期构造应力主要为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并伴随有一定的左行剪切分量。第二期共轴递进变形,形成E-W向直立褶皱。通过对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得知,该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介于63.02MPa—84.15MPa之间,应变速率介于5.62×10~(-13)s~(-1)-2.76×10~(-12)s~(-1)。
【图文】:
1.1 自然地理与交通概况研究区地处藏北高原腹地(图 1-1),位于羌塘地块的南部,空气干燥稀薄,风大尘多,归属于亚寒高原气候区,,白天紫外线很强,日照时间达到 14 小时,夏季短冬季长,无霜期短,冷冻期长。行政区划属尼玛县,纵跨荣玛乡和俄久乡。高原高寒地区,植被稀疏,无树木,常见蝎子草,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每年的 6~7 月份最高气温为 10℃,最冷在 1 月,气温达只有-35℃,日温差达25℃。年日照时数较长,约 3000 个小时。研究区南羌塘南缘,是高原丘陵地形,积雪较多,常年大雪封山积雪,湖泊分布于高原丘陵之间,海拔在 4450m 左右,代表性的大湖泊是区内的播央错和播韦错,均为咸水湖泊,区外最大湖泊为北部的依布茶卡,海拔平均在 4750m以上。
研究区地质简图(见脚注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2;P534.52
【图文】:
1.1 自然地理与交通概况研究区地处藏北高原腹地(图 1-1),位于羌塘地块的南部,空气干燥稀薄,风大尘多,归属于亚寒高原气候区,,白天紫外线很强,日照时间达到 14 小时,夏季短冬季长,无霜期短,冷冻期长。行政区划属尼玛县,纵跨荣玛乡和俄久乡。高原高寒地区,植被稀疏,无树木,常见蝎子草,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每年的 6~7 月份最高气温为 10℃,最冷在 1 月,气温达只有-35℃,日温差达25℃。年日照时数较长,约 3000 个小时。研究区南羌塘南缘,是高原丘陵地形,积雪较多,常年大雪封山积雪,湖泊分布于高原丘陵之间,海拔在 4450m 左右,代表性的大湖泊是区内的播央错和播韦错,均为咸水湖泊,区外最大湖泊为北部的依布茶卡,海拔平均在 4750m以上。
研究区地质简图(见脚注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42;P534.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v
本文编号:2692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9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