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矿集区控矿构造及其抬升剥蚀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图文】:
被广泛接受的试验方法有外探测器法(ExternalDetectorMethod,简称 EDM)和 LA-ICP-MS 法。两者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流程方面均有不同(图 1-1)。LA-ICP-MS 法省去了热中子辐照、云母片外探测器蚀刻及诱发径迹统计等诸多程序,比传统的外探测器法步骤更为方便、快捷,缩短了样品测试分析的时间周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误差,提高样品测试结果的精度,可以实现实验流程的可再现性(李天义等,2013)。但是,采用 LA-ICP-MS 法计算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等式方程及其对应的实验参数,目前还有很多争论。外探测器法的实验流程和年龄计算方程及对应的参数均比较成熟。
解译矿床成因,量化矿体抬升、剥露速率,预测矿床保存潜力。(1)成矿作用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开始应用于成矿时代的研(Banks et al.,1973;Lipman et al.,1976;Koski et al.,,1990;Arne,1992;Kental.,1995;Bigazzi et al.,1996;Zhang et al.,1996;Belhadi et al.,1999;Resakal.,2010;Li et al.,2012;Wang et al.,2015;Milliard et al.,2016;Zhang,2017)如Wang Changming(2015)等在胶东半岛新城金矿选取矿石和蚀变岩样品,得了四组年龄:-135 Ma,-124 Ma,96 75 Ma,和66 52 Ma。其中-135 Ma反映了珑花岗岩体冷却和剥蚀时间;-124 Ma可能代表了金矿化的主要阶段,并且与黄矿Rb Sr年龄保持一致;而96 75Ma和66 52Ma两组年龄可能与后来的构造活动起热退火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诚,王雪松;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小明,谭凯旋;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3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4 N.D.Naeser;C.W.Naeser;刘爱国;;裂变径迹测年[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4期
5 翟鹏济,赵云龙;裂变径迹定年法中国际标样的年龄测定[J];铀矿地质;1995年04期
6 徐青;;裂变径迹分析技术综述——参加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汇报[J];湖南地质;1992年S1期
7 王世成,康铁笙;裂变径迹定年中子注量的测量[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3年02期
8 郑家欣;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9 王庆隆,万景林;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初步探讨[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10 D.Mailhé ,池国祥;一种用裂变径迹数据和热模拟探讨上冲带上升历史的方法[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明;;裂变径迹热模拟在云开大山中的应用[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刘顺生;U.Glasacher;许志琴;U,Weber;G.Wagner;;中国大陆科学钻的裂变径迹数据及其地质解释[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小明;龚贵伦;;吉林延吉地区晚白垩世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袁万明;董金泉;保增宽;安银昌;;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构造作用的锆石裂变径迹分析[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5 孙国强;郑建京;胡慧芳;;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揭示[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万景林;王瑜;李齐;李大明;郑德文;;西秦岭-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赵红格;李琼;;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裂变径迹差异升降特点[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石红才;施小斌;杨小秋;于传海;;中、上扬子中-新生代剥蚀过程及构造意义: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9 文万信;戴光曦;吴和宇;罗清政;段立敏;靳根明;蔡薇;漆玉金;李祖玉;贺智勇;张保国;党秉荣;阎德宏;金卫阳;;奇异裂变径迹观测[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10 汤云晖;袁万明;韩春明;董金泉;王世成;;峪耳崖金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研究[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汉;鄂东南矿集区控矿构造及其抬升剥蚀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2 黄志刚;吕梁山脉中北段中—新生代降升演化的裂变径迹约束[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小明;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丁汝鑫;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剥露作用及古地形再造[D];同济大学;2006年
5 郭彤楼;十万大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D];同济大学;2004年
6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7 孟元库;藏南冈底斯中段南缘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8 罗文行;东昆仑中段辉石岩的成因与构造—热演化史[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0 凡元芳;鄂西渝东区关键构造期构造作用与海相油气成藏作用响应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卓然;LA-ICPMS法在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宁;胶西北新城金矿床裂变径迹热年代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郇伟静;川西甘孜—理塘金矿带电子探针与裂变径迹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洪;焉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抬升与热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孙国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原型盆地类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6 赵富远;胶东三佛山早白垩世花岗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生喜;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机制: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D];兰州大学;2010年
8 马关宇;祁连山北缘西段新生代剥蚀速率[D];兰州大学;2014年
9 张毅;新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剥蚀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701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0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