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及台湾海峡中南部三维地壳结构研究
【图文】:
源激发获得的 P 波记录,利用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研究福建及台湾海峡中南维 P 波地壳速度结构,,解释区域活动构造、速度模型与天然地震分布之间的关为动力学解释提供科学依据。2.1 研究区域构造福建及台湾海峡位于台湾碰撞带的内侧,是具有正常型地壳特征的华南地块和减薄型地壳特征的南海活动地块的交汇部位(张培震, 2003)。该地区曾过 Ms>7.0 级地震 4 次,6.0-6.9 级地震 21 次,特别是发育于台湾海峡西侧的断裂(图 2-1)是一条强活动断裂,同时也是该区域内最重要的控震构造和发震(徐辉龙等,2006)。而福建内陆发育着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政和-大埔断邵武-河源断裂带,北西向闽江下游断裂、永安-南日岛断裂、漳州-高雄断裂、水-台湾峡谷断裂等。同时,该区域地处欧亚板块和西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地带太平洋板块是全球最为丰富、规模最大、构造单元最为复杂的板块俯冲汇聚边菲律宾板块作为太平洋板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受到欧亚大陆的东南缘的俯冲作用极大影响了中国大陆边缘近海的动力学过程和构造形变特征(吴啸, 2016)
验 实验总体规划建-台湾海峡地壳结构三维海陆联测实验规划依照“统一规划、分期如图 2-2 所示,将海陆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探测任务,即 2016-2018 年分为三期完成三个区域的三维探测2-2)。每个区域陆域面积为 100×240km2、海域面积为 100×100km2,面积将达到 10 万平方千米(表 2.2-1)。在每个区域利用密集的观测台测气枪震源和天然地震激发的地震信号以及背景噪声,以期能用多揭示福建-台湾海峡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岩石圈变形特征。其中观测台域台阵和海域台阵。陆域台阵:测震固定台阵、可移动宽频带台阵和海域台阵: OBS 观测台阵。实验目的是为了查明福建省陆域主要断海断裂带的展布情况和构造属性,摸清结晶基底面、莫霍面的形态,和台湾海峡地壳上地幔结构,探索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艳红;舒雷;刘永梅;张珂;尹占军;;内蒙古分区地壳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分析[J];中国地震;2018年04期
2 宋秀青;朱元清;;中国大陆地壳速度模型发展综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5年05期
3 赵旭;李强;蔡晋安;;三峡库首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S1期
4 林辉杰;李兵;;男子100m跑专项速度模型的研制及其应用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吴国明;龚小金;陈红桥;;三维速度模型及其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年03期
6 Biondo Biondi;熊翥;;从Beam叠加数据估算层速度——一种改进的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89年02期
7 闫睿;万永革;黄骥超;李祥;崔华伟;高熹微;;晋冀豫交界地震定位和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华南地震;2017年01期
8 张洪艳;马铭志;刘轶男;卢燕红;陈聪;;吉林前郭地区一维P波速度模型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6年03期
9 李铂;崔鑫;叶庆东;于澄;;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12年04期
10 Y. C. Kim ,胡中平;为叠前深度偏移建立有效的速度模型[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丽姣;赵改善;李振春;张敏;;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绕射成像方法[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5年
2 孙安辉;陈楻;陈棋福;刘宁;;北天山区域的最小化一维速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省贤;李录明;;三维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并行算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于建华;杨长春;李幼铭;;用量化均场退火技术估计速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李满树;;利用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建立表层速度模型的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言;薛郁;施映;何红弟;;考虑驾驶反应时间的瞬间加速效应的优化速度模型[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7 李祥;万永革;;京西北地区地壳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8 龚屹;王鹏;桂志先;钟星宇;;基于正则化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三)——专题63:微地震监测与反演[C];2017年
9 闫睿;万永革;;晋冀豫交界一维速度模型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10 闫睿;万永革;;晋冀豫交界一维速度模型研究[A];地球物理信息监测与计算技术应用研讨活动论文摘要[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通讯员;油田“地震建模中的浅中深层速度融合方法”获国家专利[N];东营日报;2017年
2 栏目主持 樊瑾;帕拉代姆公司开发出新一代速度模拟方案[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全荣;高炉出铁口开口速度模型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4 黄国成;盈利之路是这样开辟的[N];中国纺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金震;福建及台湾海峡中南部三维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2 田宵;井下微地震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祝站东;基于道路环境的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维;几类群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邝华;基于潜意识效应和行为分析的行人流动力学建模及相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郑亮;多向刺激条件下的驾驶行为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丽姣;一种不依赖于速度模型的绕射波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2 姜文英;三维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中可视化方法、软件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3 李祥;晋冀蒙交界地区一维速度模型及构造应力场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
4 李莲君;起伏地表条件下浅中深层速度联合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李娟娟;木薯收获机械拔起速度模型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6 蒋星达;微地震井中监测速度模型校正方法和资料解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李贺;速度场及深度偏移方法的优化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贾凌云;南黄海盆地古生界速度模型建立及其效果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剑航;反射波走时及其梯度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03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0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