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豫西伊川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1 15:56
【摘要】: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构造-沉积响应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前寒武纪研究的重点。兵马沟组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之上覆盖的第一套碎屑岩沉积,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初期构造-沉积演化事件及海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兵马沟组下段沉积期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兵马沟组下段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从下而上主要为紫红色中砾岩-紫红色细砾岩夹薄层泥岩-紫红色含砾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粉砂岩或泥岩-紫红色粗砂、中砂岩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岩性逐渐变细。(2)伊川兵马沟组下段沉积过程中,初期发育冲积扇沉积,未受稳定水体影响,形成下部厚层-块状层中粗砾岩,后期稳定水体入侵,表现为退积型层序。整体上显示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过渡的沉积环境。先后发育扇根、扇中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同时发育泥石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与河道间沉积微相;这个过程中,冲积扇逐渐被扇三角洲所取代,由冲积扇相逐渐过渡为扇三角洲相。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兵马沟组下段上部沉积环境可能为陆相扇三角洲,并未进入海相环境。(3)华北克拉通南缘在熊耳群喷发之后到兵马沟组沉积之前可能存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事件。这期构造事件,导致熊耳群火山岩和克拉通结晶基底强烈风化,此时华北克拉通南缘北高南低,气候可能较为寒冷干燥,地表径流季节或年际变化大,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向南搬运,在万安山地区堆积,形成兵马沟组底部冲积扇沉积,随后稳定水体持续北侵,还原性逐渐加强,发育下段上部的扇三角洲沉积。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环境演化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地区中元古界五佛山群海相沉积之前在大规模构造运动下地表径流向南推进,并伴随自南向北海侵的陆相沉积-海相沉积的演化过程。
【图文】:

豫西伊川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豫西伊川地区兵马沟组地质概况Fig.1-1RegionalgeologicalmapofBingmagouformation,,Yichuan,WesternHenan

豫西伊川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分析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分布简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21;P53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田辉;李怀坤;苏文博;周红英;相振群;耿建珍;杨立功;;华北克拉通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来自燕辽裂陷槽中部长城系碱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J];岩石学报;2015年10期

2 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翟明国;;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J];岩石学报;2015年06期

3 翟明国;胡波;彭澎;赵太平;;华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多期裂谷事件[J];地学前缘;2014年01期

4 胡国辉;赵太平;周艳艳;王世炎;;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对比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3年07期

5 胡波;翟明国;彭澎;刘富;第五春荣;王浩铮;张海东;;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地质事件——来自北京西山地区寒武系和侏罗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3年07期

6 杨仁超;李进步;樊爱萍;宗敏;张涛;;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沉积学报;2013年01期

7 胡国辉;周艳艳;赵太平;;河南嵩山地区元古宙五佛山群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2年11期

8 杨明春;郑常青;张梅生;张扬;;辽宁兴城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质砾岩古沉积环境研究[J];矿物岩石;2012年03期

9 胡国辉;赵太平;周艳艳;杨阳;;华北克拉通南缘五佛山群沉积时代和物源区分析: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J];地球化学;2012年04期

10 毛光周;刘池洋;;地球化学在物源及沉积背景分析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2.1~1.7Ga地质事件群的分解和构造意义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江海;造山带碰撞—隆升过程的碎屑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8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08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