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藏多不杂矿床环境属性模型

发布时间:2020-06-12 21:31
【摘要】:多不杂铜(金)矿床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境内,为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斑岩铜矿,目前探明的铜资源量达到234万吨。多不杂矿床目前尚未开发,对其研究仅局限于地质成矿与找矿等方面,并未进行矿床环境属性方面的研究,为了充分了解矿床在开发之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环境属性研究,建立“西藏多不杂矿床环境属性模型”,为将来矿床的绿色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多不杂矿床主要的赋矿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斑铜矿、磁铁矿、蓝辉铜矿等;钻孔岩芯PIMA测试发现的蚀变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白云母、地开石、透绿泥石等。(2)萨玛隆河流河水的pH值在7~9之间,属碱性水,水质环评结果表明河流地表水水质状况整体良好。单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萨玛隆河上、中、下游土壤样品中的污染元素为Cu、As和Cd元素,其中Cu元素在上游土壤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68%和23%,在中游和下游土壤中只是轻度污染,比例分别为36%和9%;地表剖面土壤样品中的污染元素有Cu、Zn、Cd、Pb,其中Cu元素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21.6%和67.6%。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萨玛隆河上游土壤有59%的样品为较差和极差;中游土壤均在较好以上,土壤质量明显好于上游;下游土壤全部在较好以上,土壤质量与中游相当,明显好于上游;地表剖面土壤样品中,约95%的样品为极差,5%的样品为较差。地表剖面土壤的污染程度要明显大于河流土壤。(3)多不杂-波龙矿床自形成以来向环境中释放的金属Cu的总量约为65.25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型铜矿床的储量;矿区第四纪沉积物中金属Cu的含量约为3292.3吨;矿区河流沉积物中的金属Cu的含量约为85.5吨。推测多不杂矿床自形成以来所释放出的金属Cu大部分沉积在现今的别错(湖)中。(4)通过重金属形态分析,河流土壤中Cu、Pb、Zn、As、Cr、Hg元素主要以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和腐殖酸态的形式存在,这些元素的较稳定形态所占的比例之和都在90%以上,对周围环境只有潜在的危害;Cd元素主要以碳酸盐态形式存在,所占比例为48.64%,易对环境产生危害;萨玛隆河流上、中、下游土壤7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结果与河流土壤整体分析结果相一致。地表土壤中Cu和Cd元素主要以铁锰氧化态形式存在,Pb、Zn、As、Cr、Hg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对周围环境只有潜在的危害。通过对比分析,河流土壤与地表土壤中金属元素的7种形态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5)通过因子分析,萨玛隆河流土壤中8个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后由3个因子来表示,F1因子(Cr-Pb-As)为最重要的因子;地表剖面土壤中8个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后由4个因子来表示,F1因子(Cr-Hg)和F2因子(Cu-Zn-"#As"#)为两个重要因子。通过重金属元素的7种形态因子分析,河流土壤中Cu元素的碳酸盐态-腐殖酸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残渣态为最重要的因子;地表剖面土壤中Cu元素的水溶态-碳酸盐态-强有机态-残渣态为最重要的因子,都为正载荷,彼此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6)通过对多不杂斑岩型铜矿床的矿体、矿化特征、岩矿相学、围岩蚀变、重金属释放量、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以及金属元素形态特征等研究,建立了多不杂矿床在开发之前的矿床环境属性模型,为将来矿床的绿色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图文】:

矿集区,矿床,斑岩型铜矿,矿床类型


图 1-1 多龙矿集区交通位置图目前为止,矿集区内已发现和探明了 10 个主要的铜(金)矿床,主要的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矿,这些矿床自西向东包括地堡那木岗、拿顿、波龙、多不杂、荣那、拿若、色那、铁格隆和尕尔勤等矿床(图 1-2)。其中,多不杂、波龙和荣

地质图,矿集区,地质图,早白垩世


图 1-2 多龙矿集区地质图(据孙振明,,2015 修改)1-第四纪残坡积物;2-上第三系康托组;3-上白垩统阿布山组;4-下白垩统美日切组;5-中侏罗统色哇组;6-中侏罗统曲色组;7-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 8-下二叠统曲地组;9-变质橄榄岩;10-辉长岩;11-早白垩世花岗闪长玢岩;12-早白垩世花岗斑岩;13 早白垩世石英斑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41;P61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驰;肖琳;张自生;杨媛媛;;锂矿床主要类型、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综述[J];低碳世界;2017年16期

2 鄢鑫生;杨言辰;张龙;;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J];科学技术创新;2017年28期

3 ;《矿床地质》2015年总目次[J];矿床地质;2015年06期

4 高志武,秦德先;数字矿床概述[J];金属矿山;2005年02期

5 ;阿拉斯加有望发现大型钽矿床[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6 ;阿拉斯加有望发现大型钽矿床[J];采矿技术;2002年02期

7 王玉津;中国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0年03期

8 蒋志;对矿床储量价值估算的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5年06期

9 B.M.克列特尔;谢宗武;;矿床的工业类型[J];地质学报;1958年01期

10 袁忠信;;中国

本文编号:2710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10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