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理塘地区力泽西岩体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27 07:02
【摘要】:力泽西岩体出露于义敦岛弧带中北段理塘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岩体横跨义敦岛弧和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两个构造单元,其形成时代、成因、母岩岩浆源区及大地构造环境尚不明确,岩体中包体成因亟待解释。本文通过对力泽西岩体及包体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解决岩体成岩时代、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问题,并对母岩岩浆源区及形成机制问题进行探讨。力泽西花岗岩体呈岩株状出露于义敦岛弧带中北段东侧,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西侧,侵位于晚三叠世图姆沟组二段砂板岩中,出露面积约43km~2,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常发育细粒暗色闪长质包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5.2±1.4Ma;闪长质包体锆石U-Pb年龄为216.5±1.6Ma,显示两者为同时期产物,于晚三叠世侵位。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过铝质、高钾、富纳、贫铁镁钛富硅特征;包体具有富钾部分富纳,较寄主岩石更富铁镁钛特征。两者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相似,显示高场强元素元素(HFSE)亏损,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相对富集,HREE亏损,具有中等负Eu异常,显示与俯冲有关的弧花岗岩特征。闪长质包体中发育石英嵌晶结构、石英眼斑结构、斜长石生长环带及针状磷灰石,显示其属岩浆混合成因;相近的Rb/Ti和La/Ce比值显示包体和寄主岩石为同一岩浆房上下不同层岩浆混合机制下形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小于1.1,P_2O_5与SiO_2呈明显负相关性及特征矿物角闪石的发育表明力泽西岩体为I型花岗岩。Rb/Sr高于地壳平均值、Sm/Nd低于原始地幔平均值;寄主花岗岩Nb/Ta小于地壳平均值、包体Nb/Ta接近原始地幔平均值,CIWP矿物中刚玉的出现及包体锆石中继承核发育均显示岩体母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力泽西岩体属甘孜-理塘洋俯冲闭合晚期板片脱水作用引起地幔楔部分熔融,底侵作用形成玄武质岩浆,该岩浆进一步底侵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幔源物质,形成力泽西岩体。中新世以来岩体受高原隆升作用影响,在南西-北东向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沿北东向局部推覆至理塘蛇绿混杂岩之上,属异地就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1
【图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 岩体地质和岩相学特征3.1 岩体地质特征力泽西岩体位于措交玛-东措花岗岩带中北段,出露于理塘县觉吾乡麻通寺西南方向,距理塘县约 40km。在区域横跨义敦岛弧带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整体呈椭圆形岩株出露,出露长约 7500m,宽约 5700m,面积 43km2(图 3-1)。
岩体节理明显,主要发育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向三组节理(图 3-3b),可能由于岩浆岩侵位后在冷凝过程中产生。该岩体西侧、南侧均与晚三叠世图姆沟组二段砂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图 3-2、3-4a),侵入接触带分为围岩所在外接触带和岩体所在内接触带。在外接触带图姆沟组砂岩普遍发育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变质带自岩体向外局部具有明显变质分带现象,其颜色依次表现为深灰黑色-灰褐色-黄褐色-浅青灰色。接触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岩化和角岩化(图 3-4a)。内接触带上见大量图姆沟组砂岩捕掳体(图 3-4b),捕掳体形态大小不一,具变晶结构,多呈棱角状。岩体北侧和东侧分别与泥盆纪羊布岩组石英片岩和古近系热鲁组砂砾岩呈断层接触,野外可见力泽西岩体逆冲推覆于石英片岩和砂砾岩之上(图 3-4c、3-4d),同时,既没有在围岩中见热接触变质现象又没有在岩体中见围岩捕掳体。属岩体侵位后受构造作用力推覆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1
【图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 岩体地质和岩相学特征3.1 岩体地质特征力泽西岩体位于措交玛-东措花岗岩带中北段,出露于理塘县觉吾乡麻通寺西南方向,距理塘县约 40km。在区域横跨义敦岛弧带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整体呈椭圆形岩株出露,出露长约 7500m,宽约 5700m,面积 43km2(图 3-1)。
岩体节理明显,主要发育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向三组节理(图 3-3b),可能由于岩浆岩侵位后在冷凝过程中产生。该岩体西侧、南侧均与晚三叠世图姆沟组二段砂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图 3-2、3-4a),侵入接触带分为围岩所在外接触带和岩体所在内接触带。在外接触带图姆沟组砂岩普遍发育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变质带自岩体向外局部具有明显变质分带现象,其颜色依次表现为深灰黑色-灰褐色-黄褐色-浅青灰色。接触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岩化和角岩化(图 3-4a)。内接触带上见大量图姆沟组砂岩捕掳体(图 3-4b),捕掳体形态大小不一,具变晶结构,多呈棱角状。岩体北侧和东侧分别与泥盆纪羊布岩组石英片岩和古近系热鲁组砂砾岩呈断层接触,野外可见力泽西岩体逆冲推覆于石英片岩和砂砾岩之上(图 3-4c、3-4d),同时,既没有在围岩中见热接触变质现象又没有在岩体中见围岩捕掳体。属岩体侵位后受构造作用力推覆形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小玉;彭头平;范蔚茗;高剑峰;刘兵兵;张靖yN;;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地质意义探讨[J];地球化学;2017年05期
2 王鹏;董国臣;董美玲;李永平;徐一鸣;潘彦宁;陈薇;吴宗昌;;义敦岛弧措交玛岩体岩浆混合成因: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7年08期
3 王孝磊;;花岗岩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主要科学问题[J];岩石学报;2017年05期
4 陈国能;王勇;陈震;彭卓伦;;花岗岩浆形成定位机制的思考与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2017年05期
5 曾强;杜坤;;川西雀儿山印支晚期岩浆事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1期
6 任永健;程烁;朱敬宾;王博;张明明;张旭;于汪;韩s
本文编号:2731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3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