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东海陆架盆地演化中重要地质现象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8 12:23
【摘要】:东海陆架盆地构造位置特殊,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同时与冲绳海槽初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各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但是地区敏感性高、勘探程度较低等特点,导致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及背景不甚明了,存在诸多疑问。如中生代基底性质和分布未能完全揭示,始新世末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少有人提及,盆地反转构造发育特征及动力来源存在争议等。上述3个问题直接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相关,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盆地油气勘探的深入开展。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重点剖析。研究中,主要以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各关键时间节点为引导,通过岩石薄片观察、主微量测试分析、锆石U-Pb定年实验、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整理中国东南陆域、苏北盆地、冲绳海槽等地区各种文献资料,从各期次不同地区沉积和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东海陆架盆地演化过程中各项地质特征的改变,以揭示其所处的构造背景以及动力来源。最终取得如下的成果及认识:1.对丽水凹陷基底岩样进行各项测试分析,岩石薄片观察结果为典型花岗结构;主微量结果分析发现样品来自中-上地壳的陆内环境,形成于拉张环境:锆石U-Pb年龄结果分析可知样品生成于194-243Ma,可分为205Ma和220Ma两个时期。这在东海陆架盆地属首次发现早中生代岩浆岩基底。2.中国东南陆域与海域盆地中生代沉积岩及岩浆岩的对比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元古代变质岩及重磁场特征表明二者处于同一古老基底之上;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在两地域有一致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建造;二者有着相同的中生代岩浆岩类型和发育情况。二者中生代演化共同经历3个阶段,而海域相较陆域的演化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3.通过对于西湖凹陷以及苏北盆地构造、沉积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发现始新世末构造运动影响范围很广,从中国东部陆域到古东海盆地东边缘地域均形成角度不整合或地层缺失。而由于始新世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国陆域与海域在始新世末构造运动抬升改造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此构造运动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在中新世晚期发生强烈构造反转。对研究区大量地震剖面进行几何学解析,揭示反转构造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可按发育强度分为四类:宽缓隆褶、陡窄隆褶、宽缓隆断褶和陡窄隆断褶。根据反转逆断距、反转褶皱波幅和缩短率3个参数的统计研究,在中央突起带内北部反转最强烈;中部则最强和最弱反转相邻并存;南部总体反转弱,局部较强。在剖面上,反转断层的逆断距主要发育在下部,而地层缩短主要发生在沉积盖层中,总体来说反转构造具有上强下弱的特征。5.东海陆架盆地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中生代与中国东南陆域共处于陆内构造环境,动力来源于大陆块体碰撞;晚中生代演化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动力来源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始新世末中国东部海陆分离,东海陆架盆地为弧后拉张环境,太平洋俯冲造成一次中国东部普遍的抬升剥蚀;中新世晚期东海陆架盆地大部分地区为陆缘坳陷盆地,仅西湖凹陷则受到冲绳海槽向西推挤产生反转构造,动力来源为菲律宾板块俯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国林,郑浚茂;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J];现代地质;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733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33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