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降雨与不同类型岩溶区地下水动态的关系研究——以兰村泉域为例

发布时间:2020-07-05 12:43
【摘要】:近些年兰村泉域乃至山西省施行关井压采等一系列政策之后,兰村泉域水位呈现上升趋势,地下水动态类型发生新的变化,大气降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以兰村泉域为例,通过运用spss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等手段,研究降雨与不同类型岩溶区地下水动态的关系。结果显示:降雨与裸露型岩溶区地下水成中度正相关,滞后时间约2个月;与覆盖型岩溶区地下水成滞后性正相关,相关性较弱,滞后时间约为4个月;与埋藏型岩溶区地下水成低度正相关,滞后时间约为6个月。通过此次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兰村泉域最新的地下水动态,提高兰村泉域的研究精度,为兰村泉域地下水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图文】:

兰村泉域,开采量,水位,动态


均降水量50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00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5]。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是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的首要补给来源。研究区内灰岩裸露区面积大,主要分布于泉域西部、东部、棋子山地区的灰岩裸露山区以及西北、北部和东北地区汾河支流凌井河、杨兴河、泥屯河河谷中[6]。图1兰村泉域长观孔水位与开采量动态图2兰村泉域概况图2区内水文地质特征兰村泉域和华北其他岩溶泉域一样,是一个集补给、径流、排泄自于一体的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7]。泉域内大部分面积为裸露的碳酸盐岩区,少部分面积被非岩溶所覆盖。裸露的碳酸盐岩对降水的吸收能力很强,泉域含水层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上部为深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石灰岩,坚硬性脆,含方解石脉;中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石灰岩,夹灰白色薄层含白云质泥质灰岩[8];下部为米黄色、灰黄色、黄色泥灰岩夹灰色角砾状泥灰岩。该层坚硬,岩心破碎,溶洞裂隙发育,透水良好,含水丰富,单位涌水量200~1100m3。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本区主要含水层,亦为本区出露的主要岩层。在烈石山与划山均属此岩层。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层状块状石灰岩及块状石灰岩夹土黄色灰白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一巨厚层石灰岩及蠕虫状石灰岩,致密坚硬,块状构造,含珠角石与下伏泥灰岩接触处溶洞发育;下部为淡黄色、黄白色、灰黄色泥灰岩夹泥质灰岩,团块状含小角砾、角砾成份为含白云质泥质灰岩。区内地表岩溶形态?

兰村泉域,概况


均降水量50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00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大[5]。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是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的首要补给来源。研究区内灰岩裸露区面积大,主要分布于泉域西部、东部、棋子山地区的灰岩裸露山区以及西北、北部和东北地区汾河支流凌井河、杨兴河、泥屯河河谷中[6]。图1兰村泉域长观孔水位与开采量动态图2兰村泉域概况图2区内水文地质特征兰村泉域和华北其他岩溶泉域一样,是一个集补给、径流、排泄自于一体的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7]。泉域内大部分面积为裸露的碳酸盐岩区,少部分面积被非岩溶所覆盖。裸露的碳酸盐岩对降水的吸收能力很强,泉域含水层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上部为深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石灰岩,坚硬性脆,含方解石脉;中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石灰岩,夹灰白色薄层含白云质泥质灰岩[8];下部为米黄色、灰黄色、黄色泥灰岩夹灰色角砾状泥灰岩。该层坚硬,岩心破碎,溶洞裂隙发育,透水良好,含水丰富,单位涌水量200~1100m3。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本区主要含水层,亦为本区出露的主要岩层。在烈石山与划山均属此岩层。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层状块状石灰岩及块状石灰岩夹土黄色灰白色薄层泥质灰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一巨厚层石灰岩及蠕虫状石灰岩,致密坚硬,块状构造,含珠角石与下伏泥灰岩接触处溶洞发育;下部为淡黄色、黄白色、灰黄色泥灰岩夹泥质灰岩,团块状含小角砾、角砾成份为含白云质泥质灰岩。区内地表岩溶形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虎;张发旺;侯宏冰;;降雨与不同类型岩溶区地下水动态的关系研究——以兰村泉域为例[J];地下水;2018年04期

2 韩行瑞,梁永平;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娘子关泉域为例[J];中国岩溶;1989年02期

3 陈葆仁,周旭明;密县超化泉水文动态的数学模拟[J];中国岩溶;1989年03期

4 钟媛媛;张永波;;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三维水流模型及复流方案[J];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09期

5 薛翊国;李术才;滕德宾;李海燕;;济南地下泉域水资源研究进展与建议[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9年03期

6 徐军祥,邢立亭,佟光玉,范立芹;济南泉域地下水环境演化与保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6期

7 李扭串;;山西晋祠泉域地下水位回升原因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7年01期

8 文佩仙;兰村泉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山西水利科技;2002年03期

9 曹小虎;南梁—古堆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分析[J];地下水;2005年03期

10 王秀兰;廉辉民;;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天桥泉域岩溶水资源量变化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彩虹;郝永红;赵学敏;张青山;;岩溶泉域泉水流量模拟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张浩;郭勇;缪萍萍;孙凯艳;;娘子关泉域水生态调查状况及泉流量衰减成因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3 杨丽芝;刘春华;朱恒华;;济南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变异特征与成因探讨[A];2015地学新进展——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5年

4 陈长龄;;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方向[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5 张子贤;;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地下水动态规律[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6 海米提·依米提;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表土地环境的关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姚林海;;2003年鹤壁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动态分析与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杨雪菲;粟晓玲;;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预测[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9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研究新进展[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10 张鑫;蔡焕杰;王吉成;;水事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机理与水土环境效应[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国地质环境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曹建华;创新岩溶关键带 推进大科学计划[N];中国矿业报;2017年

2 全国地质环境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曹建华;创新岩溶关键带研究,推进国际岩溶大科学计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3 何力;贵州,破解岩溶区缺水难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4 记者 段正波;岩溶区地下水九成正待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5 记者 陈雁 通讯员 吴铁卫;水文局启动郭庄泉域1∶50000水文地质调查[N];中煤地质报;2016年

6 记者 何毓敏;贵州:1:5万岩溶区地下水调查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文;泉域范围内将建地下水位监控系统[N];济南日报;2015年

8 记者 税玉海;银川启动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税玉海;银川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苏春田;岩溶所启动湘南粤北岩溶区洞穴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曲文静;海湾近岸含水层地下水动态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臧红飞;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杰;自然与人为活动叠加影响下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钟媛媛;汾河上游河道渗漏对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安立伟;济南泉域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闫丽;太原市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5 钟福平;许家沟泉域岩溶水开发对泉流量影响的数值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传杰;泉域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泉源保护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廉巍;东风湖泉域地下水数值模拟与保护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年

8 张佩;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风险性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建芝;济南泉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监测网优化[D];济南大学;2011年

10 赵瑞霞;黑龙洞泉域地下水模拟与优化配置[D];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2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2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