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四川盆地是上扬子区最重要的油气田集中产地及前景区,也是其它多种沉积型矿床的潜力区。前人对四川盆地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较充实的成果资料。但大多研究区域较小且集中在油气田附近,其它地区多空白;虽然少数成果的研究区域涉及整个四川盆地,但不是专门研究四川盆地,且其研究层次仅到相级或更高级,针对整个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相级-亚相级的专门研究有待完善。希望通过本次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初步取得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规律的基本认识,并完成相关图件的绘制;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分析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探索沉积矿产,尤其是油气资源形成的特定沉积环境和相约束条件。本次论文综合了前人区域地质调查、古生物化石、化探、物探测井、遥感等资料,借鉴生物地层学、板块构造理论、盆地分析原理及层序地层学思想方法;在板块构造理论宏观指导下,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为研究思路,在研究区地层多重对比划分基础上,根据多种相标志对典型地层剖面进行相分析与对比,再结合部分单因素条件,综合分析研究区岩相古地理特征;最后,探讨沉积矿产与其形成时岩相古地理环境的关系。借鉴前人使用过的方案,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3个方面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进行了多重对比划分,建立了地层等时格架;参考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沉积学、古生物学、沉积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相标志,在典型地层剖面单剖面沉积相分析基础上,采用优势法对主要典型剖面之间进行沉积相对比,并绘制了剖面间沉积相对比分析图;在沉积相分析对比基础上,结合古构造、地层厚度、古流向及物源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并绘制四川盆地早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四川盆地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四川盆地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大地构造理论,简要讨论了四川盆地侏罗纪各世之间岩相古地理发展演化特征,并根据各剖面沉积相分析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探讨了沉积矿产,尤其是油气资源形成的特定沉积环境和相约束条件。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发展演化直接决定着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而不同的沉积盆地又产生不同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条件,从而发育不同的沉积相。早侏罗世,四川盆地气候总体炎热干旱,而北部温暖湿润,西部边缘发育由一系列冲积扇体及扇三角洲体组成的扇群,东部边缘发育多个规模不等的三角洲组成的巨大三角洲相带,滨浅湖环境几乎占据整个四川盆地,中南部浅湖区水下高地上发育了巨大的介壳滩坝。中侏罗世,四川盆地东部湖盆基底普遍抬升,出现一次较明显湖退,大部分地区形成滨湖沼泽-滨浅湖环境,气候渐趋干旱,发育洪流-洪泛盆地环境;北部呈现由河流与三角洲相组成的冲积环境,中南部为滨浅湖环境所占据。晚侏罗世,四川盆地湖盆构造活动相对宁静,气候较为干旱,为强氧化沉积环境;四周是由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及三角洲组成的冲积环境;中部主要为滨浅湖环境。不同沉积相的充填沉积物及其充填层序各异,指示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沉积型矿产资源都有其特定的成矿专属性,在特定沉积环境中才可能矿化进而成矿。四川盆地侏罗系中,煤主要赋存于冲积、洪积相带;常规油气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最为特征;湖相页岩气田明显受浅湖、半深湖环境沉积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空间展布控制;铁矿沉积主要发生在湖沼环境。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基本揭示了侏罗纪各世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有助于四川盆地陆相湖盆发展演化的研究,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也可为研究其它类似沉积盆地提供一些思路。沉积矿产的主要矿源、成因机制、赋存规律及成矿期后保存都受岩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岩相古地理条件对各主要沉积矿产类型的制约规律,对进一步开展资源勘查工作十分重要。对于沉积矿产沉积相的分析及岩相古地理条件的探讨,期待能够为今后四川盆地沉积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寻找沉积型矿产资源提供更多基础数据、资料支持。
【关键词】:四川盆地 侏罗纪 多重地层划分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534.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概论11-18
- 1.1 四川盆地及其自然地理11-12
- 1.2 四川盆地侏罗系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程度12-13
- 1.3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7
- 1.5 预期成果及论文实物工作量17-18
- 第2章 四川盆地侏罗纪多重地层划分18-38
- 2.1 侏罗系露头及剖面18-20
- 2.1.1 侏罗系露头18
- 2.1.2 侏罗系剖面18-20
- 2.2 岩石地层划分及对比20-32
- 2.2.1 岩石地层划分20-30
- 2.2.2 岩石地层对比30-32
- 2.3 生物地层划分及对比32-36
- 2.3.1 古植物划分及对比32-33
- 2.3.2 古无脊椎动物划分及对比33-34
- 2.3.3 古脊椎动物划分及对比34-36
- 2.4 年代地层划分及对比36-38
- 第3章 侏罗系岩相特征及沉积相分析38-68
- 3.1 侏罗系岩石类型及特征38-41
- 3.1.1 砾岩38-39
- 3.1.2 砂岩39
- 3.1.3 粉砂岩39-40
- 3.1.4 泥质岩40-41
- 3.1.5 碳酸盐岩41
- 3.2 沉积相标志41-45
- 3.2.1 沉积学标志41-44
- 3.2.2 沉积地球化学标志44
- 3.2.3 古生物学标志44-45
-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45-59
- 3.3.1 湖泊相46-49
- 3.3.2 河流相49-53
- 3.3.3 三角洲相53-55
- 3.3.4 冲积扇相55-58
- 3.3.5 沼泽相58-59
- 3.4 沉积模式59-61
- 3.5 侏罗系剖面沉积相对比61-68
- 3.5.1 下侏罗统剖面沉积相对比61-62
- 3.5.2 中侏罗统剖面沉积相对比62-63
- 3.5.3 上侏罗统剖面沉积相对比63-68
- 第4章 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68-81
- 4.1 编图思路及方法68
- 4.1.1 岩相古地理图的成图单元68
- 4.1.2 优势相作图法68
- 4.2 四川盆地大地构造背景68-70
- 4.2.1 四川盆地构造单元划分68-69
- 4.2.2 前侏罗纪构造发展简史69-70
- 4.2.3 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活动70
- 4.3 单因素分析70-75
- 4.3.1 古构造分析70-71
- 4.3.2 地层厚度分析71-74
- 4.3.3 古水流及物源分析74-75
- 4.4 早侏罗世岩相古地理75-77
- 4.5 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77-78
- 4.6 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78-81
- 第5章 岩相古地理对矿产资源的制约81-87
- 5.1 四川盆地侏罗系矿产资源概况81
- 5.2 能源矿产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81-85
- 5.2.1 煤82
- 5.2.2 常规油气82-85
- 5.2.3 页岩气85
- 5.3 金属矿产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85-86
- 5.4 非金属矿产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86-87
- 结论87-89
- 致谢89-90
- 参考文献90-94
- 内部参考文献94-9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5-96
- 图版说明96-98
- 附录98-104
- 附录A:四川盆地侏罗系剖面统计表98-100
- 附录B:图版100-102
- 附录C:附图102-104
- 附图 1:四川盆地早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102-103
- 附图 2:四川盆地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103-104
- 附图 3:四川盆地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相古地理》编委会[J];岩相古地理;1998年02期
2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3 张鹏飞;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代表作——《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J];地质科学;2005年02期
4 ;岩相古地理研究面临的挑战[J];吐哈油气;2005年04期
5 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7年03期
6 华夏;张勤勤;;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7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J];古地理学报;2010年05期
8 刘绍龙;张文昭;郭玮;;岩相古地理W的~j制方法[J];地质知识;1956年05期
9 丘东洲;标志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进展的一次盛会[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年04期
10 王德发;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少南;张国星;;华南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2 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海震旦系—中三叠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刘亚雷;胡秀芳;王道轩;赵岩;张强;文磊;;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4 冯增昭;鲍志东;吴茂炳;金振奎; 时晓章;;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蒋盘良;鲍志东;罗璋;鞠天吟;汪红;;中国南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陈润生;林东燕;江剑丽;;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克定;;下扬子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几个构造问题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恳恳;中国岩相古地理编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张明春;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重新编制[N];中国矿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西文;中扬子区晚三叠世—新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周恳恳;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4 曹洁;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昌峰;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系综合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成;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赵凯强;祁连山寒武纪岩相古地理[D];长安大学;2016年
4 熊琦;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李朝辉;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书荣;渤海湾及邻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袁振涛;欧龙布鲁克下古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