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内蒙古炭井沟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0-07-16 01:30
【摘要】:研究区位于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系(Ⅴ)—走廊过渡带东端(Ⅴ_1)之东段。区域内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Ⅴ)、秦祁昆地层区(V_1)、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V_1~2)、北祁连地层小区(V_1~(2-1)),是华北古陆西缘的过渡带,其中石炭系为滨海泻湖沼泽相的含矿地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特征、矿体特征、矿物特征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地壳构造变动,其中近东西向构造是区内的主体构造(它决定了相铺的隆起带、坳陷带的形成,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带为沉积矿产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坳陷盆地则为成矿物质停积的场所),限制了卫宁盆地石炭统含煤岩系的展布,直接控制着煤系的沉积。炭井沟矿区即位于该构造带内。晶质石墨矿床产在古生界石炭系浅变质岩系之石墨化含炭质板岩夹变质砂岩中,赋存于一定的层位,具层控性。矿体形态主要呈层状、似层状,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一般与围岩接触界线不太清楚(矿与围岩或夹石依样品控制);含煤岩系是煤系石墨成矿的物质基础,是晶质石墨成矿的内部条件。实验证明石墨可以在碳质浓度很高和相当高的温度以及还原气氛中形成。煤系地层中的煤层、含煤的变质板岩均可以为煤系石墨的矿源层。同时,每种一些元素,如硫元素的多少及含硫物质的物理性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促进煤的石墨化进程。岩浆岩的侵入产生的高温,为煤层的石墨化提供了热力条件从而引起热接触变质作用,是重要的成矿外界条件。岩浆岩的侵入带来的岩浆热场在区域内造成了地热梯度的改变,煤的变质程度也随其与岩浆岩侵入体的远近而呈环带状向心加深的梯度变化。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石墨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9.252
【图文】:

技术路线图,石墨矿床,地球物理异常,多元素分析


内蒙古炭井沟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探讨1.4.2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参考、整理以往资料并通过野外大比例尺地质、物探、钻探调查,基本查明勘查区内的地层特征、岩浆岩分布规律、野外宏观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固定碳基本分析、石墨精矿分析、组合分析、多元素分析、光谱分析、片度分析、岩矿鉴定分析、物相分析等)、构造特征、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了解它们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综合分析研究区的矿床地质特征。1.4.3 研究思路

构造单元,旋回


河北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图2.1 构造单元区划分图2.1.2 区域构造演化简史此区域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壳大幅度沉降,古生代南段沉降较深,沉积较厚;中生代北段沉降较深,沉积较厚。加里东运动(中奥陶纪末)大部地区上升成陆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及泥盆纪早期的沉积。早华力西旋回在本区没有明显的构造运动,继加里东旋回,区内继续隆起上升。中华力西旋回本区表现为沉降运动,石炭系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土坡组)、太原组,不整合于奥陶下统、泥盆上统之上。晚华力西旋回,海水退出本区,致使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及其以后的沉积全为纯陆相碎屑岩建造。印支亚旋回的早期

区域构造图,区域构造,冲断层


12图 2.2 区域构造简图主要褶皱构造有:了目山复背斜、北屋子梁(华子山圈)向斜、石人圈复背斜、单梁山复向斜、骆驼山-碱沟山背斜;断裂构造以冲断层为主,主要有:北屋子梁冲断层、拉磨子沟冲断层、绿草井冲断层、照壁山冲断层、单梁山冲断层等。研究区及其周边主要褶皱、断裂构造有:2.4.1 褶皱构造区域内主要由晚古生代泥盆系、石炭系地层组成,研究区及其附近由北而南依次分布着北屋子(华子山圈)梁向斜、石人圈复背斜、骆驼山-碱向山背斜,对区域地层起着控制作用,同时也控制着沉积矿层空间分布形态。其褶皱形态呈较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鹏;宋传中;王道轩;任升莲;LIN Shoufa;李加好;刘乐;宫龙;;合肥盆地磨墩水库石墨片岩变形变质分析及构造意义探讨[J];地质论评;2013年03期

2 刘建安;;安溪青洋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3期

3 隋金祥;浅谈我国石墨行业发展思路与战略[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4期

4 郑辙;煤基石墨微结构的高分辨电镜研究[J];矿物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景龙;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空间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贺遵庆;郴州微晶石墨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调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7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57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