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莫尔道嘎地区佳疙瘩组变质岩系变质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9:10
【摘要】:佳疙瘩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上,同麻山群、兴华渡口群、扎兰屯群、东风山群等,一直以来被视为东北各微陆块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同时,也是人们研究东北地区早期地壳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但是目前对于佳疙瘩组变质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莫尔道嘎地区出露的佳疙瘩组变质岩进行详细研究,为佳疙瘩组变质岩的地质涵义、形成过程以及额尔古纳地块前寒武基底构造属性提供新的科学证据。研究区出露的佳疙瘩组变质岩以千枚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夹有少量的变质砂岩。本文以记录了多阶段变质演化过程的十字石榴二云母片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矿物化学特征,得到了3个阶段的温压条件:进变质阶段:T=560~575℃,P=6.5~6.8kbar;变质峰期阶段:T=580~600℃,P=7.0~7.2kbar;退变质阶段:T=550~570℃,P=6.0~5.0kbar,以及顺时针的P-T轨迹特征。结合顺时针P-T轨迹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我们初步认为佳疙瘩组变质作用可能与中—晚寒武世各微陆块间的碰撞—造山—隆升过程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千枚岩和云母片岩总体富Al和K,变质砂岩总体富Si。3类岩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中等程度负铕异常,Sr强烈亏损,Nb、Ta、P、Ti相对亏损,大部分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佳疙瘩组变质岩主要是一套副变质岩,其原岩主要是杂砂岩和粘土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古老沉积物再循环和大量年轻的大陆岛弧性质的物质,共同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佳疙瘩组变质岩中的碎屑锆石大多为岩浆成因,且显示了较大的年龄变化,集中分布在新元古代(1.0~0.8Ga)和古元古代(2.0~1.8Ga),暗示佳疙瘩组地层的物质来源时代主要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并且地层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接受沉积。而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火成岩大多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并不属于前寒武结晶基底,应该予以解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3
【图文】:
3图 1.1 大兴安岭北部地质简图(据苗来成等,2007;郑常青等,2009 修改)观点,佳疙瘩组地层的形成环境为拉张断陷盆地,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吕志成等,2002;佘宏全等,2012;Zhang et al.,2014;Zhao et al.,2016)。另有学者认为该地层中不仅具有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还发育有中基性火山岩,构造背景应归于活动大陆边缘(郭灵俊等,2005;张明等,2006)。Cui et al.(2015)认为全胜林场地区佳疙瘩组变质岩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佳疙瘩林场附近的佳疙瘩组变质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岩石学研究,分析其岩石组合特征;利用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2.1区域构造概况由于东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受到不同构造域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构造发育极其复杂(图 2.1)。研究区所在的额尔古纳地块发育明显的断裂构造,按照走向可划分为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的规模更大,且长期处在活动状态,导致区域内糜棱岩化带和构造破碎带的广泛发育(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1996;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03)。额尔古纳地块上出露的典型断裂主要可分为额尔古纳断裂、德尔布干断裂(图 2.1a,b)。
关牧场、伊和乌拉、塔尔气、全胜林场等地展布(郑常青等,2013,图 4.1b)。前人对于分布在八大关牧场、伊和乌拉、塔尔气、全胜林场的佳疙瘩组变质岩已作出详细研究(丁雪,2010;崔芳华等,2014;Cui et al.,2015;王阳等,2016)本文将重点讨论分布在莫尔道嘎镇佳疙瘩林场附近的佳疙瘩组变质岩。研究区内佳疙瘩组变质岩呈残留体状出露,被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岩侵入。前人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程度将其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3
【图文】:
3图 1.1 大兴安岭北部地质简图(据苗来成等,2007;郑常青等,2009 修改)观点,佳疙瘩组地层的形成环境为拉张断陷盆地,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吕志成等,2002;佘宏全等,2012;Zhang et al.,2014;Zhao et al.,2016)。另有学者认为该地层中不仅具有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还发育有中基性火山岩,构造背景应归于活动大陆边缘(郭灵俊等,2005;张明等,2006)。Cui et al.(2015)认为全胜林场地区佳疙瘩组变质岩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佳疙瘩林场附近的佳疙瘩组变质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岩石学研究,分析其岩石组合特征;利用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2.1区域构造概况由于东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受到不同构造域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构造发育极其复杂(图 2.1)。研究区所在的额尔古纳地块发育明显的断裂构造,按照走向可划分为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的规模更大,且长期处在活动状态,导致区域内糜棱岩化带和构造破碎带的广泛发育(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1,1996;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03)。额尔古纳地块上出露的典型断裂主要可分为额尔古纳断裂、德尔布干断裂(图 2.1a,b)。
关牧场、伊和乌拉、塔尔气、全胜林场等地展布(郑常青等,2013,图 4.1b)。前人对于分布在八大关牧场、伊和乌拉、塔尔气、全胜林场的佳疙瘩组变质岩已作出详细研究(丁雪,2010;崔芳华等,2014;Cui et al.,2015;王阳等,2016)本文将重点讨论分布在莫尔道嘎镇佳疙瘩林场附近的佳疙瘩组变质岩。研究区内佳疙瘩组变质岩呈残留体状出露,被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岩侵入。前人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程度将其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军;李永飞;周永恒;王宏博;张t
本文编号:2764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