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花岗岩体新元古代岩浆演化及成矿制约
发布时间:2020-07-22 00:03
【摘要】:峨山花岗岩体位于华南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康滇裂谷带南端,处在新元古代四堡造山期华夏与扬子地块缝合带西南角。区内花岗岩岩体出露面积约200km~2,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花岗岩。本论文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单元—超单元填图,以及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对峨山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等研究分析,并结合前人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以下研究:(1)初步建立峨山花岗岩岩石谱系单元,由老至新划分为坡脚单元、驴子村单元、莫克拉单元,属于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并归并为峨山花岗岩序列。其岩石类型分别为:坡脚单元—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驴子村单元—似斑状黑云母(二云母)(电气石)花岗岩,莫克拉单元—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岩石SiO_2含量介于60.2%-78.41%,K_2O含量介于3.37%~5.27%之间,Al_2O_3含量范围为10.87-16.2,A/CNK指数介于0.9-1.7,全铁含量0.18-5.26,镁指数Mg~#为43.0-5.3,岩石分异指数(DI)介于71.12-96.92之间。稀土曲线向右倾斜,从坡脚单元→驴子村单元,轻稀土与重稀土分馏程度减小,说明熔融程度逐渐增大;驴子村单元→莫克拉单元,负铕异常值δEu强度逐渐增强。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中Rb,Th,U,K,以及高场强元素中Zr、Hf,REE相对富集,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中Nb,Ta,Ti,P元素,具有大陆地壳特征。三个单元花岗岩存在成因联系,但是在特定元素上又各自具有不同比例的变化。特别是驴子村单元的异常样品值,暗示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演化结晶产物。(2)利用岩体接触关系,峨山花岗岩三个单元主体岩石类型LA-ICP-MU U-Pb定年,结果显示,峨山岩体花岗岩均为新元古代晋宁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中,早期坡脚单元花岗岩成岩时代约854±11~852±9Ma;中期驴子村单元花岗岩成岩时代约842±8Ma;晚期莫克拉单元花岗岩为脉岩,成岩年龄约823±8Ma左右。(3)对比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观点中造山旋回岩浆作用阶段划分,采用地球化学成因图解、稀土元素分异图解方法,将区内花岗岩构造环境约束在同造山俯冲—折返阶段。从源区性质、物质来源和P-T熔融条件分析三个单元花岗岩各自形成的原因,并建立成岩构造—岩浆演化模型,认为峨山花岗岩主要发育在华南四堡造山期(1000-880Ma)之后的30Ma。~854Ma,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岩片受俯冲板片后撤张力作用形成裂隙,地幔岩浆层对上地壳加热,造成上地壳古元古代一套未成熟陆壳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杂砂岩和角闪岩部分熔融,较低密度和粘滞度的长英质熔体向上迁移就位形成坡脚单元。~842-828Ma,俯冲板片继续后撤,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受后撤拉伸作用形成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地幔岩浆层规模扩大,对上部地壳物质及少量早期坡脚单元镁铁质残留物质加热,并使其部分熔融,长英质熔体向上迁移并伴随地壳混染就位形成驴子村单元。~823Ma,在减压降温过程,早期部分残余熔体受液态不混溶作用,发生了硅酸盐熔体与富铁的金属相等分离,分离的硅酸盐熔体逐渐冷凝结晶就位形成莫克拉单元。标志同造山之折返阶段结束,以及扬子陆块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开始。(4)研究化探异常特征、矿化分布规律、含矿花岗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岩体关系,对研究区13个矿点调查探讨矿化类型,分析构造演化对成矿的制约以及岩浆演化对成矿元素来源、成矿流体形成的制约,结合岩浆—构造演化模型,推测了峨山花岗岩体由深至浅的成矿模式。其中驴子村单元花岗岩分异到晚期,残余熔体内富集了丰富的成矿元素,在降温过程部分残余熔体在经历了液态不混溶阶段后,可能造成硅酸盐熔体和富Fe等暗色熔体(或硫化物熔体)等分离,最终形成富矿熔体。由于板片后撤的拉伸作用造成大规模地层褶皱与断裂活动的发生,富矿熔体或者就地冷凝结晶,或者形成成矿流体向围岩和扩容的断裂迁移。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4.3;P588.11;P612
【图文】:
云南省峨山花岗岩体新元古代岩浆演化及成矿制约矿元素富集迁移制约:主要对研究区矿点进行核查,查明矿点位置,矿点地层、构造、岩浆岩概况,核查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特征、围岩、蚀变、控矿构造、含矿岩性,以及矿物成分及品位测试,初步判定矿床成因,结合含矿花岗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探讨成岩过程构造演化、成矿来源、成矿流体对成矿制约,建立成矿模型。1.3.2 技术路线本次工作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如下:
峨山花岗岩体野外调查实际路线及采样点图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图2.1 区域新元古代地质背景图[32, 76]地层分区图据王剑(2000)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地层露头分布及新元古代沉积盆地地层分区图修改,区域浆岩分布据李献华(2012)新元古代880-720Ma花岗岩分布修改。(Ⅰ1—湘桂盆地地层区Ⅰ2—江南盆地地层区Ⅰ3—浙北盆地地层区Ⅰ4—康?
本文编号:2765013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4.3;P588.11;P612
【图文】:
云南省峨山花岗岩体新元古代岩浆演化及成矿制约矿元素富集迁移制约:主要对研究区矿点进行核查,查明矿点位置,矿点地层、构造、岩浆岩概况,核查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特征、围岩、蚀变、控矿构造、含矿岩性,以及矿物成分及品位测试,初步判定矿床成因,结合含矿花岗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探讨成岩过程构造演化、成矿来源、成矿流体对成矿制约,建立成矿模型。1.3.2 技术路线本次工作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如下:
峨山花岗岩体野外调查实际路线及采样点图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图2.1 区域新元古代地质背景图[32, 76]地层分区图据王剑(2000)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地层露头分布及新元古代沉积盆地地层分区图修改,区域浆岩分布据李献华(2012)新元古代880-720Ma花岗岩分布修改。(Ⅰ1—湘桂盆地地层区Ⅰ2—江南盆地地层区Ⅰ3—浙北盆地地层区Ⅰ4—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钟康惠;吴华;杨海锐;李光明;马东方;;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铜矿的找矿方向[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年03期
2 刘守林;陈添乐;胡诗倩;郑红雷;刘印明;;武功山地区青龙山花岗岩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J];南方金属;2015年04期
3 宋述光;王梦珏;王潮;牛耀龄;;大陆造山带碰撞-俯冲-折返-垮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净生长[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7期
4 郑永飞;陈伊翔;戴立群;赵子福;;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6期
5 汪正江;王剑;江新胜;孙海清;高天山;陈建书;邱艳生;杜秋定;邓奇;杨菲;;华南扬子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新进展[J];地质论评;2015年01期
6 吴福元;刘志超;刘小驰;纪伟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J];岩石学报;2015年01期
7 尹红光;杨昌华;郑绍刚;张雪松;;云南峨山县他达-化念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J];矿物学报;2013年04期
8 王坤;邢长明;任钟元;王焰;;攀枝花镁铁质层状岩体磷灰石中的熔融包裹体:岩浆不混熔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3年10期
9 郑永飞;赵子福;陈伊翔;;大陆俯冲隧道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板块界面相互作用[J];科学通报;2013年23期
10 李曙光;何永胜;王水炯;;大别造山带的去山根过程与机制:碰撞后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J];科学通报;2013年23期
本文编号:276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