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三个井地区早二叠世侵入岩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7:53
【摘要】:论文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阿拉善古陆块内,研究区岩石产出多样,地质构造复杂,长期以来对本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早二叠世侵入岩的野外岩石产状观察与室内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结合地质背景,根据侵入岩的岩石演化序列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和构造环境,认为岩石形成于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活动陆缘构造环境。研究区早二叠世侵入岩主要包括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本文获得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88.7±2.1Ma,闪长岩为286.3±2.7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299±2Ma,斑状二长花岗岩为289.77±0.9Ma,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289.1±1.1Ma。岩体的形成时间介于286Ma到299Ma之间。岩体显示了由早到晚成分上由基性到酸性演化的趋势,其中辉长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属典型的I型花岗岩,岩石的酸性程度明显增强,SiO_2含量、K_2O+Na_2O增加,尤其K_2O明显增高,这与钾长石含量增加是一致的,Al_2O_3、TFeO、MgO、TiO_2、CaO含量降低,K_2O/Na_2O增高,总体上由早期富Mg、Fe、贫Si、K向晚期的富Si、K贫Mg、Fe方向演化;稀土元素总量由早至晚降低,(La/Sm)_N、(Gd/Yb)_N增加,反映轻重稀土分馏程度的不断增加,成因上以壳源成因为主,侵入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由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属典型的S型花岗岩,由早至晚,SiO_2、K_2O+Na_2O略有增加,CaO、Al_2O_3、FeO+Fe_2O_3略降,K_2O/Na_2O多大于1,A/CNK多大于1,过铝质钙碱性岩,各单元稀土总量较低,均为轻稀土富集型,由早至晚轻重稀土的分馏程度以及铕亏损程度渐增;微量元素总体Cs、Rb、Th含量较高,演化趋势不明显,形成于岛弧-同碰撞构造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4.46;P588.12
【图文】:

工作区,吉兰泰,工程硕士学位,省级公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 引言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工作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和巴彦洪格日苏木管辖,南图边距吉兰泰镇 5km,距阿拉善左旗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约 120km,区内有两条省级公路 S312 和 S218 通过,交通条件良好(图 1-1)。

地质图,地质图,辉长岩,细粒


早二叠世侵入岩由早到晚划分为变质中细粒辉长岩和变质中粗粒辉长岩、早二叠世 I 型花岗岩(中细粒闪长岩-细粒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及早二叠世S型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图3-1)。3.1 灰黑色变质中细粒辉长岩和变质中粗粒辉长岩变质中细粒辉长岩和中粗粒辉长岩岩体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额尔登哈尔、布达日根淖日以南等地,岩体平面形状近椭圆形,呈岩珠状产出,呈近南北向展布,共见 6 个岩体,出露面积约 10.47km2。变质中细粒辉长岩和中粗粒辉长岩岩体二者成分相差不大,仅在结构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表现为从岩体边缘向中心粒度有逐渐变粗趋势。岩石局部地段已蚀变为斜长角闪岩,多数仍保留原岩特征(图 3-2),具典型的辉长结构,由板状斜长石和柱粒状辉石组成,二者粒度的自形程度近于相等。中细粒辉长岩被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接触界线极为清楚

显微照片,闪长岩,显微照片,岩体


3.2 I 型花岗岩3.2.1 灰绿色中细粒闪长岩岩体分布于研究区中部阿日呼都格、绍荣查干等地,呈岩珠状产出,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约 2.56km2。岩石出露较差,片理发育,岩体北西被全新统沙漠覆盖,受风化作用强烈(图3-3);岩体南西被白垩系庙沟组不整合覆盖;岩体东被早二叠世中细粒石英闪长岩侵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史兴俊;张磊;王涛;肖序常;童英;张建军;耿建珍;叶珂;;内蒙古阿拉善盟北部宗乃山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4年06期

2 张建军;王涛;张招崇;童英;张磊;史兴俊;郭磊;李舢;曾涛;;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音诺尔公—狼山地区牙马图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论评;2012年01期

3 耿元生;周喜文;;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4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郝国杰;冯艳芳;;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年01期

5 耿元生;王新社;沈其韩;吴春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阿拉善群的再厘定[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6 沈其韩,耿元生,王新社,吴春明;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环境和年代学[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年01期

7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8 耿元生,王新社,沈其韩,吴春明;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晋宁期变形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2765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5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