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高邮凹陷古近系阜三下亚段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12:21
【摘要】:本文以高邮凹陷阜三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资料、测录井资料以及一系列分析测试资料,重新厘定阜三下亚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对研究区重点层位的古物源、古水深、古地貌、古波况、古风向和古风力等古环境进行恢复,综合沉积体系类型和六古恢复结果建立工区沉积模式,为之后有利砂体预测以及指导老区勘探提供新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对高邮凹陷阜三下亚段重点井进行单井沉积相分析、重点剖面连井对比以及平面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制作等工作,认为高邮凹陷阜三下亚段是三角洲前缘亚相、滨浅湖滩坝相、近岸水下扇相以及少数风暴沉积相共同存在的。2.对研究区重点层位的沉积古环境进行恢复:(1)古物源分析,判断出高邮凹陷具有两个物源体系,北部凹陷物源来自于建湖隆起,南部凹陷物源来自于苏南隆起;(2)古地貌恢复,采用残余厚度法,其步骤主要包括地层真厚度校正、地层压实恢复、地层埋藏史恢复和研究区古地貌三维成图;(3)古水深恢复及古波况分析,认为碎浪带的水深为9米,而破浪带大约位于水深15米的位置;(4)古风场分析,研究区风向以南风为主,古风速介于11.49m/s-26.61m/s,对应6-10级风。3.按照滩坝成因机制不同,建立高邮凹陷阜三下亚段的滩坝沉积模式,包括:正常风浪滩坝沉积模式、风暴流滩坝沉积模式和复合成因滩坝沉积模式。4.总结高邮凹陷的沉积体系类型共三类:(1)北部凹陷靠近建湖隆起南侧的位置发育了浪控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2)南部凹陷靠近苏南隆起北侧的位置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3)位于半深湖中的风暴沉积体系。5.对有利砂体发育位置和规模进行预测,认为在高邮中部凹陷沙16井附近可能有未曾勘探过的砂体,在6-10级风力条件下可形成6m-11m厚的远岸坝,其单坝体的延伸斜宽为3.8km-7km。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测井曲线,滩坝,断陷湖盆,沉积模式


图 1-1 断陷湖盆滩坝沉积模式(据朱筱敏等,1994)A:湖岸线拐弯处发育的滩坝;B:水下古隆起处发育的滩坝;C:三角洲侧缘发育的滩坝D:开阔浅湖发育的滩坝陈世悦等(2000)将砂质滩坝按照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的不同划分为:坝前微相、滩坝主体微相、滩坝内侧缘微相、滩坝外侧缘微相及坝后微相(图 1-2)蒋解梅等(2007)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岩心、测井曲线特征以及滩坝的平面展布特征将滩坝分为:坝主体、坝前缘、坝后缘、坝后湖湾与滨湖沉积(图1-3)。

测井曲线,滩坝,相层序,相模式


图 1-1 断陷湖盆滩坝沉积模式(据朱筱敏等,1994)A:湖岸线拐弯处发育的滩坝;B:水下古隆起处发育的滩坝;C:三角洲侧缘发育的滩坝;D:开阔浅湖发育的滩坝陈世悦等(2000)将砂质滩坝按照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的不同划分为:坝前微相、滩坝主体微相、滩坝内侧缘微相、滩坝外侧缘微相及坝后微相(图 1-2)。蒋解梅等(2007)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岩心、测井曲线特征以及滩坝的平面展布特征将滩坝分为:坝主体、坝前缘、坝后缘、坝后湖湾与滨湖沉积(图1-3)。

滩坝,沉积模式,微相


分为:坝主体、坝前缘、坝后缘、坝后湖湾与滨湖沉积(图1-3)。图 1-2 砂质滩坝沉积演化过程、相层序及相模式(据陈世悦等,2000)A:坝前微相;B:滩坝外缘侧缘相;C:滩坝主体(坝顶)微相;D:滩坝内缘侧缘相;E:坝后微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石磊;吴克强;吕明;王颖;董朔朋;蔡露露;廖计华;邹梦君;孙涛;李楠;王龙颖;;巴西坎波斯盆地湖相介壳灰岩特征及沉积模式[J];中国海上油气;2017年02期

2 邱旭明;钱诗友;于雯泉;刘启东;;苏北盆地“十二五”油气勘探主要成果、新认识和技术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16年03期

3 杜庆祥;郭少斌;沈晓丽;曹中宏;张晓龙;李媛姝;;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古水体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6年02期

4 姜在兴;王俊辉;张元福;;滩坝沉积研究进展综述[J];古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5 林畅松;夏庆龙;施和生;周心怀;;地貌演化、源-汇过程与盆地分析[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6 金振奎;高白水;李桂仔;刁丽颖;闫伟;李燕;张淼;;三角洲沉积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讨论[J];古地理学报;2014年05期

7 王欣欣;郑荣才;闫国强;王昌勇;陈浩如;;基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泥岩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泥岩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9期

8 Jiang Zaixing;Liang Shuyi;Zhang Yuanfu;Zhang Shanwen;Qin Lanzhi;Wei Xiaojie;;Sedimentary hydrodynamic study of sand bodies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J];Petroleum Science;2014年02期

9 胡修权;施泽进;田亚铭;王长城;;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J];地质通报;2014年06期

10 纪友亮;王艳艳;刘玉瑞;卢欢;;高邮凹陷阜一段差异成岩作用及成因[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晓鸣;高邮凹陷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柯光明;苏皖地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7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7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