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SPAC法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02:45
【摘要】:面波在地震波中占总能量的2/3,能量衰减缓慢、能量大、信噪比高,在分层的地下介质中传播会有频散性。利用面波的频散特性,计算当地的面波频散曲线,再通过反演来估计地下分层情况、各层厚度以及岩性,从而达到探测的目的,就可以解决很多的地质问题。面波勘探分为人工源面波勘探和天然源面波勘探,其勘探深度和面波频率有关。人工源面波勘探震源频率较高,能量较低,一般最深的勘探深度也不超过30m,在某些不利的条件下,勘探的深度甚至不足20m,经常不能满足要求。而天然源面波勘探使用的是天然震动,频率低,能量高,穿透深度大,可以深达几百米至几千米。在工程物探中,利用天然源面波的高频部分,就可以勘探约30m到300m深度范围。根据勘探深度以及周围干扰情况不同,在同一地点采集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信号,经过计算处理,获得频散曲线,即可估计地层结构。天然源面波勘探现在应用最普遍的是空间自相关(SPAC)法及其衍生出的扩展的空间自相关(ESPAC)法。天然震动符合平稳随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立足于空间自相关(SPAC)法,应用matlab平台编写算法,形成了一套天然源面波频散曲线提取的程序。将手工拾取特殊点的计算方法与基于扩展的空间自相关法拟合的贝塞尔函数的方法进行比对,提取频散曲线,证明了拟合曲线的方法效率高、精度高、勘探深度大等优点。在同一地点使用人工源面波勘探,将人工源面波勘探法和天然源面波勘探法所得到的频散曲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天然源面波勘探的准确性以及程序的正确性。又将在同一地点采集时长不同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将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天然源面波勘探采集时间越长,抗其他噪声干扰能力越强,所计算出的结果越准确的结论。最后对人工源与天然源联合勘探法的观测系统以及程序开发提出期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31.4
【图文】:

波前面,类型,弹性波,介质


8图 2.1 波的类型及波前面在均匀介质给予一个应力,此时介质中产生应变,当应力消失后,应变和应力不能保持平衡,应变就会在介质中向四周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质点越致密越坚硬的介质,弹性波的波速越大。横波、纵波和面波有以下的关系:式中: ——纵波波速;

纵波传播,情况,弹性参数


第 2 章 面波勘探的理论基础——横波波速;——面波波速;——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论中,对于弹性物体有五个弹性参数可以用来表示物质,这五个参数中有两个参数是完全独立的,而另三关的,都可以由两个基础的弹性参数计算出另外三个度 ,横波速度 和密度 。用 、 和 表征物体的示是一样的。所以用 、 和 同样可以计算出五个

横波,情况,弹性性质,弹性参数


在弹性理论中,对于弹性物体有五个弹性参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弹性性质。各向同性的介质,这五个参数中有两个参数是完全独立的,而另三个参数都是和这两个参数相关的,都可以由两个基础的弹性参数计算出另外三个。讨论弹性波时,有纵波速度 ,横波速度 和密度 。用 、 和 表征物体的弹性性质和用弹性常数来表示是一样的。所以用 、 和 同样可以计算出五个弹性常数中的任何一个。图 2.2 纵波传播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华;鲁来玉;王凯明;;主动源和被动源面波浅勘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2 黄真萍;朱鹏超;胡艳;;主动源与被动源面波勘探方法对比分析与应用[J];路基工程;2015年01期

3 孔宇阳;廉超;李井冈;宋琛;;武汉地区典型土类动力非线性参数的统计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4 徐佩芬;李世豪;凌u&群;郭慧丽;田宝卿;;利用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1期

5 毋光荣;余凯;马若龙;;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3期

6 黄海清;;被动源面波勘探在金属矿区的应用探索[J];福建地质;2011年04期

7 董连成;李广影;陶夏新;卢同刚;吕大刚;;工程场地浅层剪切波速结构反演[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廖成旺;邓涛;丁炜;谭耀银;陈亮;;地脉动观测台阵定位误差影响的仿真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1期

9 王振东;;面波勘探技术要点与最新进展[J];物探与化探;2006年01期

10 郭明珠;任凤华;;工程场地动力特性分析的地脉动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庆华;基于SPAC和NCF技术的被动源面波浅勘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李树栩;基于面波记录反演土层结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4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4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