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张广才岭南段杨家沟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03 15:24
【摘要】:以张广才岭构造带南段杨家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化学分析以及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确定了杨家沟组地层的分布、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的沉积下限;对杨家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区张广才岭构造带上存在的标志性构造岩浆事件的年代对比,示踪碎屑物质来源;对杨家沟组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杨家沟组的物源区特征及形成环境;在整理和分析张广才岭构造带古生代地质体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与杨家沟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比以及与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年龄地质体对比,确定杨家沟组以及张广才岭构造带锆石峰值年龄的地质意义。所研究的杨家沟组分布于吉林省蛟河市北部新站~上营地区,是一套浅变质的砂板岩组合。主要岩石类型包括板岩、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和千枚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杨家沟组细砂岩碎屑锆石中单颗粒锆石的最年轻的表面年龄为264±7 Ma,属于中二叠世末期。说明杨家沟组形成时代的下限不早于中二叠世的末期。同时结合上覆晚三叠世地层和侵入的印支期花岗岩,限定了杨家沟组的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杨家沟组碎屑锆石年龄频率图上有484±7Ma、345±5Ma和265±2Ma三个峰值年龄,分别对应早古生代造山年龄、晚古生代早期陆块裂陷年龄和晚古生代晚期活动大陆边缘岩浆热事件年龄。张广才岭地区古生代地质体1489粒的单颗粒锆石表面年龄集中在253 Ma和265Ma二个最大峰值。前者对应早古生代峰期造山年龄,与同造山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和花岗质糜棱岩)以及峰期变质年龄相对应;后者与晚古生代牡丹江洋向佳木斯地块俯冲产生的活动大陆边缘的I型花岗岩、岛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变质辉长岩和斜长角闪岩年龄总体一致。石炭纪是张广才岭地区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与晚古生代构造作用之间的一个间歇期,这个时期,在早古生代已经拼接的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之间发生裂解,产生晚古生代的牡丹江洋,代表的地质体是唐家屯组双峰式火山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97.3
【图文】:

构造位置,杨家沟,地质测量


图 1.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杨家沟组标准剖面位于吉林省九台县波泥河地区。研究区的杨家沟组是在早:20 万地质测量过程中,仅仅根据岩性对比确定的,与九台地区标准剖面的杨家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也没有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因此,正确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对于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解释研究去晚古生代的构化历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程框图,技术路线,流程框图,杨家沟


地质现象素描 32 幅和获取野外地质照片 200 余张。质年代学方法:主要是应用 LA-ICP-MS 进行杨家沟组砂岩碎屑锆一方面获得杨家沟组沉积时代的下限;另一方面是通过杨家沟组碎屑布来研究物源区年代结构;其三是为研究张广才岭构造演化提供碎屑。球化学方法:通过杨家沟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1)不同岩石组成和特征;2)反演物源区岩石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3)研究杨家。课题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与室内研究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野外内样品分析结合,将所测剖面和同时期邻近地区剖面对比,得出这一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进一步总结其构造意义,以求对研究区的构的地质证据(图 1.2)。

构造单元划分,二叠系


张广才岭构造带南段(图 2.1)。图 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图2.1 区域地层该区域主要发育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地层,包括上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发育较好(图2.2)。2.1.1 二叠系下二叠统在本区域主要分布大河深组、范家屯组和一拉溪组。大河深组最初在吉林桦甸长山乡的大河深被命名。区内出露的是一套经受低级区域变质的含有较多的火山物质的碎屑沉积。上部主体岩性是变质凝灰质砂岩夹变质流纹岩,下部主体岩性是变质凝灰质砂岩夹变质安山岩,总厚度达 960m。范家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图;;张广才岭张家湾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地质学刊;2015年04期

2 王广婷;孙德有;孙如江;苟军;李斌;;张广才岭南部横道河子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世界地质;2015年02期

3 郭支涛;梁一鸿;冯坚;邹存铭;秦亚;赵东明;;小兴安岭东段晚古生代花岗岩体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5年05期

4 邹存铭;梁一鸿;冯坚;郭支涛;秦亚;;黑龙江晨明地区桦皮沟岩体和达里岱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15年04期

5 任永健;曹光远;于汪;张旭;司玉庆;邓丽平;;黑龙江张家湾岩体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化工矿产地质;2014年04期

6 秦亚;陈丹丹;梁一鸿;邹存铭;张青伟;白令安;;吉林南部通化地区集安群的年代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7 耿雯;秦江锋;李永飞;赖绍聪;;黑龙江张广才岭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J];地质通报;2014年09期

8 雷聪聪;李世超;刘正宏;徐仲元;张超;白新会;;延边地区明南洞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的制约[J];中国地质;2014年04期

9 郝文丽;许文良;王枫;唐杰;徐美君;高福红;;张广才岭“新元古代”一面坡群的形成时代:来自岩浆锆石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4年07期

10 王五力;李永飞;郭胜哲;;中国东北地块群及其构造演化[J];地质与资源;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栾金鹏;许文良;王枫;王志伟;郭鹏;;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战乃臣;胡大千;孙国胜;李洋;张径通;;吉林中部上二叠统杨家沟组矿物成因标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3 侯雪刚;孙德有;敬海鑫;杨东光;郭宏宇;;兴蒙造山带东缘中生代岩浆岩特征与成矿序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志伟;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古生代火成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对块体拼合历史和地壳属性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7年

2 秦亚;辽吉古元古裂谷带构造演化的年代学制约[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枫;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元古界”的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3年

4 周晓东;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下石炭统—下三叠统地层序列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泓超;吉林省汪清地区晚古生代构造环境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2 任子慧;佳木斯地块西缘萝北北部地区斜长角闪岩和变质辉长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7年

3 孙晓;张广才岭花岗岩带南段侏罗纪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及形成环境[D];吉林大学;2016年

4 耿雯;张广才岭南段尚志地区花岗岩类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5年

5 邹存铭;张广才岭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的年代学及构造环境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蓉;张广才岭北部苇河花岗岩基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权京玉;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冯坚;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秦亚;吉南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枫;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岩石组合、时代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9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9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