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西折多山岩体中新世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04 13:58
【摘要】: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地区,发育大量的花岗岩侵入体。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年代学格架和构造背景的讨论,对于这些花岗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岩浆作用过程以及构造意义的解释还缺乏直接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沿鲜水河断裂带展布的折多山岩基为目前该区域发现的唯一一个新生代大型花岗岩基,是研究该区域岩浆作用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的关键地区。因此,本论文对折多山岩基岩石成因、岩浆源区以及构造意义开展了详细的研究。折多山岩基岩石类型组成非常复杂,其中广泛分布中新世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岩基的中部以及北西部。本文报道了 9件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结果。识别出正常钙碱性S型(第一组,约18Ma)和高分异S型二长花岗岩(第二组,约13 Ma)两组花岗岩。第一组样品为弱过铝质(A/CNK= 1.0~1.1),属于高钾钙碱性,SiO2含量为72.96wt.%~73.95wt.%。这些样品富集Rb,Th和U,亏损Ba,Nb,Ta,Sr和P,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较低的重稀土元素(HREE)以及Y元素含量,较高的(La/Yb)N比值(147~324)。第二组样品的SiO2含量为74.44 wt.%~76.28 wt.%,分异指数为90.3~91.8,显示出更强烈的Ba,Nb,Ta,Sr,P以及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花岗岩。第一组样品具有负的锆石εHf(t)值(-9.55~-6.08),可能是中元古代变质杂砂岩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第二组样品虽然具有稍高于第一组样品的εHf(t)值(-7.19~-1.32),但其源区成分与第一组样品类似,为变质杂砂岩,锆石Hf同位素的差异很可能受控于地壳同位素的不均一性。第二组样品主微量元素的差异很可能受到了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通过对于折多山岩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温压计算,发现折多山中新世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锆饱和温度和压力,估算其起源深度约35 km。基于地球物理学模拟数据等研究,可了解到青藏高原折多山地区低速高导层位置的大致范围也出现在15~50 km的深度,两者在深度上很吻合。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藏东地区折多山地区地壳流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这也可以表说明,至少在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中下地壳的熔融状态对于地壳通道流的形成十分有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4.6;P588.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ieshou Zhu;Junmeng Zhao;Xiaotao Jiang;Jun Fan;Chuntao Liang;;Crustal flow beneat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Earthquake Science;2012年Z1期

2 邓军;杨立强;王长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岩石学报;2011年09期

3 莫宣学;;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4 ;Reappraisement and refinement of zircon U-Pb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by LA-ICP-M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15期

5 邓军;侯增谦;莫宣学;杨立强;王庆飞;王长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10年01期

6 徐天德;;康定折多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7 徐天德;;鲜水河断裂带研究进展[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8 张培震;;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9期

9 谢烈文;张艳斌;张辉煌;孙金凤;吴福元;;锆石/斜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成分的同时原位测定[J];科学通报;2008年02期

10 许志琴;李化启;侯立炜;付小芳;陈文;曾令森;蔡志慧;陈方远;;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J];地质通报;2007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远泽;川滇地块东部主要活动断裂新生代精确构造年代格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动力学过程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赵永久;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晓涛;被动源地震观测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0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80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