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樊学—王盘山地区三叠系长2油藏沉积微相及成藏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22:11
【摘要】:樊学-王盘山区块位于陕西省定边县王盘山樊学乡,隶属于陕北姬塬油田。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部边缘,地势东高西低。该区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勘探中获得许多重大成果。为了继续增储上产,持续深入勘探,寻找储量接替区,延续产量优势,利用勘探取得的录井资料,结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对长2段油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明确其地层特征、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建立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大量测井曲线的观察,识别出特征明显的K9标志层,作为长2顶部的标志。然后建立了12条骨架剖面,形成剖面网并实现全区闭合对比,最后利用一些标志井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调整,将长2段精细划分为了长2_1~3、长2_1~2、长2_1~1、长2_2~1、长2_2~2、长2_3六个小层。通过分析研究区的重矿物及碎屑矿物分布情况,和砂体厚度变化情况,得出研究区物源主要是来自东北方向的太古界变质岩。以此结论为前提分析研究区的沉积模式。通过识别岩石颜色、粒度、构造以及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得出研究区整体处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微相有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天然堤、决口扇和点砂坝等。然后通过剖面和平面沉积相分析,全面立体地剖析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通过对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发现储层的岩性主要为浅灰色中-细粒、极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趋势及峰值出现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区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发育多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油源来自长7段的烃源岩,河道砂体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分流间湾泥质岩可形成良好的遮挡。这些有利条件配合着研究区进行的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等作用,生成了良好的油藏。明确了研究区的成藏模式后,充分利用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区域沉积构造特点,通过油藏剖面分析,在各小层分别划定有利成藏区。以此为参考依据,为生产方案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流程图,研究技术,流程图,油气分布规律


研究技术流程图

位置图,延长组,标志层


图 2-1 研究区位置图地层特征-王盘山区块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浅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粉组合。另外在油气储层中经常出现碳质泥岩、油页岩夹薄层凝煤层(郭永奇,2012)。延长组地层厚度约 800-1400m,整体水退沉积旋回。自延长组开始,鄂尔多斯盆地全面开始了内陆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段,各段按之间具连续性和继承性,又征的相似性。综合采用标志层划分区域油层组、岩心沉积特征对比、井网全面对比划分小层等方法,将延长组从上到下表 2-1)。标志层一般选取分布广泛且电性特征易于识别的泥岩组成,其自然伽玛值和电阻值都较高,电阻率较低,声速

构造图,构造图,顶面,斜坡


图 2-2 长 211顶面构造图长 212顶面构造特征:看,顶面构造由较高的东南位置向西北方向变斜,呈斜坡、东南两个方向向中间位置变得陡峭。但长 212期在斜坡形成了两个鼻隆的结构。一条处于耿 283、罗 27、耿 28 井元 160、元 79 井区的周边则形成了另一条构造。元 59、东北部的剥蚀线则呈现出向东北方向推移的趋势(图 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忠宝;高波;张钰莹;杜伟;冯动军;聂海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2 夏竹;李中超;贾瑞忠;赵师权;熊运斌;张胜;;井震联合薄储层沉积微相表征实例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5期

3 杜庆龙;;长期注水开发砂岩油田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微观机理[J];石油学报;2016年09期

4 张忠义;陈世加;杨华;付金华;姚泾利;喻建;杨智;张文正;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4期

5 赵向原;曾联波;祖克威;胡向阳;焦军;朱利锋;史今雄;;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1期

6 赵靖舟;曹青;白玉彬;耳闯;李军;吴伟涛;沈武显;;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J];石油学报;2016年02期

7 高树生;胡志明;刘华勋;叶礼友;安为国;;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J];石油学报;2016年02期

8 王香增;任来义;贺永红;席天德;葛云锦;米乃哲;邓南涛;;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的定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年01期

9 Jun-Qing Chen;Xiong-Qi Pang;Dong-Xia Chen;;Sedimentary facies and lithologic characters as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ir critical conditions[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5年04期

10 操应长;杜亮慧;王艳忠;葸克来;王孝明;张江华;;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三工河组储层沉积成岩综合相及其测井识别[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海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耦合成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张忠义;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3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怡;鄂尔多斯盆地演武西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延6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葛旭;英坨地区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杨飞;王家湾长2油层注水开发方案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邓媛;鄂尔多斯盆地楼坊坪区块延10基础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6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96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2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