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陆相湖盆“源—汇”系统敏感参数半定量预测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0:06
【摘要】:“源-汇”系统是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受关注的课题。前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洋陆边缘“源-汇”系统方面,而陆相湖盆“源-汇”系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由于陆相湖盆复杂的边界条件与主控因素,结合传统的“源-汇”分析方法,引用半定量-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源-汇”系统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基于中国第一阶梯现代湖盆“源-汇”系统沉积学参数,以多元分析为基本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从参数地质意义分析以及多元分析两个方面优选出敏感参数,通过敏感参数间的线性拟合关系建立陆相湖盆“源-汇”系统半定量预测模型。以“将今论古”的思想从现代、古代“源-汇”系统两个方面开展对模型的验证,并探讨模型的适用性,为陆相湖盆“源-汇”系统敏感参数定量预测提供参考。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物源区、搬运区、沉积区“源-汇”三个组成单元中选取的11个参数中,所涵盖的地质信息有重复,需要进行降维,利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最终优选物源区面积、高差、最长水道以及扇体面积4个敏感参数。这4个参数能够涵盖“源-汇”系统的绝大部分地质信息。(2)通过敏感参数的线性拟合关系,用空间模型的方式描述四个参数的耦合关系,刻画出不同尺度下“源-汇”系统不同组成单元敏感参数特征并建立模型。从现代、古代“源-汇”两方面对“源-汇”系统参数拟合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分析得到西江主洼与西江36洼物源区的供源有效性不足导致物源区参数偏差较大。(3)半定量预测模型可以应用在板块俯冲大背景下发育的断陷湖盆中,在拟合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模型对“源-汇”系统各单元及敏感参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论文从半定量预测模型的角度来探讨对“源-汇”系统的刻画,为“源-汇”系统半定量研究方面开展新的思路,也为定量预测“源-汇”系统敏感参数方面提供参考。受到本身研究对象的限制,模型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后续可以结合不同地质及气候背景下“源-汇”系统开展更为广阔应用范围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图文】:

沉积体系分布,陆相湖盆,边缘型,沉积区


1.2.2 “源-汇”研究内容“源-汇”系统又称为沉积物路径系统,物源区碎屑物及溶解物风化剥蚀后经物源通道的搬运,最终在汇水盆地沉积下来,这一完整的过程即为“源-汇”系统。作为近年来沉积学领域研究热点,“源-汇”系统研究主要聚焦于洋陆边缘盆地,其组成部分主要分为物源区、搬运区以及沉积区(Allen, 2008a)。“源-汇”系统分析,即把碎屑物及溶解物从物源区的剥蚀产生,经搬运区的搬运以及沉积区沉积体系分布样式作为一个体系,对系统内外控制作用及其作用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预测地质事件(Allen and Hovius, 1998; Allen, 2005, 2008a, 2008b; Martinsen etal., 2010; Romans and Graham, 2013; S mme and Jackson, 2013; Romans et al., 2016;Walsh, et al., 2016)。根据最终沉积区的不同,可将“源-汇”系统分为洋陆边缘型和陆相湖盆型(林畅松等,2015)(图 1.1)。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3)从现代、古代“源-汇”两个方面来来验证半定量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并探究其适用性。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利用 Google 地球高清图像统计第一阶梯现代湖盆“源-汇”系统沉积学参数,利用降维的思想以多元分析为基本方法,优选出敏感参数,再通过敏感参数间的线性拟合关系建立陆相湖盆“源-汇”系统半定量预测模型。以空间投影的方式将现代以及古代“源-汇”系统的参数代入验证。技术路线如下(图 1.2):

阶梯,三级,莫霍面深度,陆相湖盆


改变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应力场,同时也使得蠕散扩张活动速率降低并逐步停止。此时,中国东部华北地区的断陷盆地受其作用及影响,开始逐渐联结,形成整体拗陷(王成善和丁学林,1998;崔军文等,2001;张岳桥等,2003;张冉和刘晓东,2010)。三级阶梯地势就此形成。2.1.2 三级阶梯地貌特征及划分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提出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的格局(蒋复初和吴锡浩, 1993),由此也开启了一系列的地理学、地貌学的相关研究工作。三级阶梯地势是对我国西高东低地势的概括,形象地说明了我国地势自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三级阶梯地势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外在变现形式,根据莫霍面深度、地势高程的差异可以将三级阶梯进行准确划分(图 2.1)三级集体的划分外在变现为高程(图 2.1a),内部体现为莫霍面深度(图 2.2b),同时,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在图 2.1a 中标出。蓝色三角形点为所选择的研究湖盆的具体位置,整体来说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及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院筹建水盆沉积模拟实验室[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2 杨万里;陆相湖盆成油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6年04期

3 胡建芳;;白垩纪陆相湖盆海侵事件研究取得新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3期

4 张荣红,余素玉,邬金华;陆相湖盆中沉积物供给因素对层序地层分析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为例[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5 张慧芳;吴欣松;王斌;段云江;屈洋;陈德飞;;陆相湖盆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16年03期

6 瞿杰;中国东部近海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年02期

7 牛嘉玉;冯有良;鲁卫华;李秋芬;;中国东部陆相湖盆层序类型与岩性圈闭发育特征[J];石油学报;2006年04期

8 魏山力;;基于地震资料的陆相湖盆“源-渠-汇”沉积体系分析——以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文昌组长轴沉积体系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6年04期

9 徐大杰;齐小兵;吴章利;;中国陆相湖盆震积岩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10 纪友亮;张世奇;李红南;;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潘树新;刘化清;肖文华;邓毅林;刘彩燕;张光伟;;陆相湖盆水下滑坡体及其石油地质意义[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徐正建;刘洛夫;吴康军;张妮妮;窦文超;;陆相湖盆致密油储层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油层组为例[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文功;陆相湖盆浊积岩油藏特征和描述方法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园;陆相湖盆“源—汇”系统敏感参数半定量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8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98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