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皖南地区历口群沉积相、物源和时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6:20
【摘要】:本论文以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历口群为研究对象,选取皖南地区历口群中野外露头出露好、原生沉积构造保存较好且层序基本清晰的典型沉积岩剖面,主要是从沉积盆地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砾石古流向分析、砂岩碎屑颗粒统计和锆石U-Pb年代分析对新元古代历口群进行系统和精细的物源和时代研究,目的是判别物源区,对历口群时代进行标定,并为江南次级盆地的演化提供重要证据。通过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分析,对历口群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内葛公镇组为海底扇相,镇头组为近岸水下扇相,邓家组为滨岸相,铺岭组为火山溢流相/喷发相。根据镇头组老虎坑砾石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附近南侧的双桥山群浅变质岩和与双桥山群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的地区为该组提供了主要物源;在三角图解中,邓家组砂岩投点于再旋回造山带,指示扬子板块为其主要物源区。此外,邓家组碎屑锆石年龄样品中,古老的碎屑锆石表明了有大量物源来自于扬子板块内部;邓家组年轻的碎屑锆石与井潭组等裂谷双峰式中获得的年龄相近或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部分源区为南华系裂谷火山岩,且其中少量820Ma左右的碎屑锆石代表了与双桥山群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的物源区。在镇头组变凝灰岩样品中,运用LA-ICP-MS测年获得一系列U-Pb年龄为820±10Ma的岩浆锆石;在邓家组长石石英砂岩中测得最年轻的一组锆石U-Pb年龄789±11Ma。结合前人在历口群铺岭组中发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760Ma),本文认为历口群形成时代跨度较大,镇头组主体形成于820±10Ma左右,邓家组形成时代在760Ma~789Ma之间,据此,可以在新元古代地层柱中对历口群的时代位置进行标定。该数据表明,皖南地区江南次级盆地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基本是同时开启的,大概也是在820Ma开始接受沉积的。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12.2;P597.3
【图文】:
沉积岩地层和岩浆岩单元系列组成,呈 NEE 向带状分布,西起桂北,经黔西南、黔东北、湘西、湘北、赣西北、赣东北、皖南、浙西至浙北,长约 1500km,宽200km(图 1-1)(周金城等,2014)。因受到我国晋宁—四堡运动的影响,新元古代变质地层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不同区域间地层命名有所差异,下部岩群在广西称作四堡群,在贵州为梵净山群,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亦有不同命名,上部岩群与上述情况一样,但地层在不同区域间基本可进行对比(表 1-1)。江南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新元古代俯冲碰撞缝合形成的造山带,其东段主要分布着怀玉和九岭两个地体,并与赣东北缝合带一起构成新元古代沟弧盆体系(姚金龙,2014)。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沉积地层在华南扬子地区发育较为完整,而相对扬子板块内部及其北缘和西缘而言,板块东南缘地区的地层发育最为完整(汪正江,2015),其东段亦保存有较好的与俯冲相关的岩石记录,包括蛇绿岩、岛弧火山岩、高压蓝闪石片岩以及造山晚期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等,是研究江南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佳场所,也是研究华南前寒武纪地层及构造格局的重要地区。
进而为皖南地区江南次级盆地演化提供重要样寄送至同位素实验室,完成锆石定年测试工等原始数据后进行处理分析。通过锆石 CL 图像构特征,为判定锆石性质和选择最佳测定点以测年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年龄分布特征表,新限定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确定沉积盆地开古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南沉积盆地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口群物源区沉积盆地性质提供重要证据。图和工作量 1-2 中的技术路线开展。
有关皖浙赣界线区域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构造演化就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观点和看法(薛怀民等,2010)。黄汲清等(1980)提出江南台隆的观点;任纪舜等(1980,1992)将 “江南古陆”定义为一个大型复背斜,是由多旋回构造形成的;郭令智等(1980)最先提出江南中、晚元古代为一个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复合构造体系,接着周新民等(1989)、杨明桂等(1989)进行深入研究和证明;徐备等(1992)和舒良树等(1995)则认为其属于皖浙赣古岛弧地体;李献华等(1996)提出了华南多岛洋陆—弧—陆碰撞造山模式,将其划分为大陆边缘弧后盆地带;刘宝s龋
本文编号:2800884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12.2;P597.3
【图文】:
沉积岩地层和岩浆岩单元系列组成,呈 NEE 向带状分布,西起桂北,经黔西南、黔东北、湘西、湘北、赣西北、赣东北、皖南、浙西至浙北,长约 1500km,宽200km(图 1-1)(周金城等,2014)。因受到我国晋宁—四堡运动的影响,新元古代变质地层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不同区域间地层命名有所差异,下部岩群在广西称作四堡群,在贵州为梵净山群,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亦有不同命名,上部岩群与上述情况一样,但地层在不同区域间基本可进行对比(表 1-1)。江南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新元古代俯冲碰撞缝合形成的造山带,其东段主要分布着怀玉和九岭两个地体,并与赣东北缝合带一起构成新元古代沟弧盆体系(姚金龙,2014)。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沉积地层在华南扬子地区发育较为完整,而相对扬子板块内部及其北缘和西缘而言,板块东南缘地区的地层发育最为完整(汪正江,2015),其东段亦保存有较好的与俯冲相关的岩石记录,包括蛇绿岩、岛弧火山岩、高压蓝闪石片岩以及造山晚期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等,是研究江南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佳场所,也是研究华南前寒武纪地层及构造格局的重要地区。
进而为皖南地区江南次级盆地演化提供重要样寄送至同位素实验室,完成锆石定年测试工等原始数据后进行处理分析。通过锆石 CL 图像构特征,为判定锆石性质和选择最佳测定点以测年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年龄分布特征表,新限定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确定沉积盆地开古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南沉积盆地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口群物源区沉积盆地性质提供重要证据。图和工作量 1-2 中的技术路线开展。
有关皖浙赣界线区域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构造演化就存在诸多争议,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观点和看法(薛怀民等,2010)。黄汲清等(1980)提出江南台隆的观点;任纪舜等(1980,1992)将 “江南古陆”定义为一个大型复背斜,是由多旋回构造形成的;郭令智等(1980)最先提出江南中、晚元古代为一个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复合构造体系,接着周新民等(1989)、杨明桂等(1989)进行深入研究和证明;徐备等(1992)和舒良树等(1995)则认为其属于皖浙赣古岛弧地体;李献华等(1996)提出了华南多岛洋陆—弧—陆碰撞造山模式,将其划分为大陆边缘弧后盆地带;刘宝s龋
本文编号:2800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0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