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下水监测中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1.7
【图文】:
第 2 章 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1 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时间域瞬变电磁法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电磁,以介质的导电性、导磁性和介电性差异为物性基础,通过电性或磁性,即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或电场),以目标感应二次场,在一次脉冲磁场(或电场)的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测量二次场的响应。瞬变电磁法(TEM)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的导电性与导磁性差异为基础,如图 2.1 所示,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隙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流场,并研究该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 来寻找地下矿产资源或解决问题的一支时间域电磁法。
测量电极间仍存在一随时间而减小的微小电位差,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几分钟)衰减趋于零。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这种变化的附加电场,称为“激发极化场”,简称“二次场” 。激电法最早是用于找矿,由于不受纯地形起伏及围岩电阻率不均匀性影响,且可充分利用其时间(或频率)特性,因此用激电法找水,特别是在山区找水受到了重视[49-51]。2.2.1 激发极化现象在野外直流电阻率法勘探过程中,如图 2.2 所示,A、B 为供电电极,M、N为测量电极,通过供电电极 A 和 B 给地下介质通入稳定的电流 I,此时,电极 M和电极 N 之间的电位差不是恒定不变的,通电时间越长,M 和 N 之间的电位差逐渐增大,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当断开开关 K,停止供电后,测量电极 M 和 N 之间的电位差并没有马上减小到最小值,开始迅速减小,而后减小速度越来越慢,一段时间以后,减小到接近零值。
13图 3.1 重庆区域图3.1.2 自然地理简况重庆市地处长江中上游,地质构造复杂,地跨扬子准台与秦岭褶皱系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区内侵蚀溶蚀地貌分布广,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渝东侵蚀构造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二是大巴山盆周构造溶蚀层状中低山区;三是渝东南侵蚀溶蚀峡谷中低山区。地层主要由三叠系、侏罗系沉积岩、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重庆区域为长江水系,河道比降较大,三峡尾水至重庆市主城区的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多为峡谷山丘地貌,地表多红土,植被良好。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河床内的卵、砾石等推移质及岩石风化的坡残积物质。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型温湿气候区,具有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暖湿多雨特点。暴雨多出现在 6 月~9 月,以 7 月出现机率最多。造成本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区内既受来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术才;刘斌;李树忱;张庆松;聂利超;李利平;许振浩;钟世航;;基于激发极化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2 薛国强;李貅;底青云;;瞬变电磁法正反演问题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4期
3 吕国印;;瞬变电磁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年S1期
4 盛海洋;孟秋立;朱殿华;李恩桐;;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1期
5 刘崧,鲁永康,薛继安;电场差分法理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6 李金铭;电法勘探方法发展概况[J];物探与化探;1996年04期
7 史明娟;罗延钟;;瞬变电磁法二、三维正演理论的发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6年02期
8 殷长春,刘斌;瞬变电磁法三维问题正演及激电效应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9 何展翔;罗延钟;;西方地面瞬变电磁法理论的发展现状[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9年01期
10 刘红松;近场源激电法在某锡多金属矿普查找矿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巍;激电法常用装置供电电极不同位置对观测数据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陈进超;时间域激电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叶庆华;双频道激电和伪随机三频激电的三维正演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08年
4 张洪;基于Arc Engine的重庆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3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0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