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中橄榄岩的组构与含水量

发布时间:2020-08-26 02:59
【摘要】:蛇绿岩代表俯冲大洋岩石圈在大陆上的残留,是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蛇绿岩中的橄榄岩包括超基性堆晶岩和蛇纹石化的地幔橄榄岩,其组构反映了岩石经历的从洋中脊到俯冲带的热动力学过程。蛇绿岩中的橄榄岩常发育橄榄石A型组构,表现为橄榄石的[100]轴平行线理,(010)面平行面理。但是,天然变形橄榄岩和变形实验的橄榄石集合体都发现了橄榄石的不同组构类型。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罗布莎蛇绿岩是俯冲的新特提斯洋盆的残留。近年来在罗布莎橄榄岩中发现了金刚石、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碳硅石、自然铁等超高压、超还原矿物,表明罗布莎橄榄岩的物质可能来自于上地幔底部甚至地幔转换带。为研究罗布莎蛇绿岩复杂的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位于罗布莎高原科学钻探的橄榄岩岩心样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量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含水量,电子背散射衍射实验(EBSD)测量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并使用透射电镜(TEM)分析橄榄石的位错。结合橄榄岩样品中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分析,探讨罗布莎橄榄岩所经历的变形过程。通过对24个罗布莎橄榄岩中矿物的FTIR分析,获得橄榄石平均含水量为16 ±10 ppm,斜方辉石(Opx)平均含水量为90±50ppm,单斜辉石(Cpx)平均含水量为490±110 ppm,表明橄榄石贫水,而单斜辉石相对于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具有异常高的含水量。水在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中的分配系数为DHCpx/Opx=5.37。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罗布莎橄榄岩没有经历显著的地幔交代作用。罗布莎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高含水量原因可能有两个:橄榄岩中DHCpx/Opx与压力呈正相关,罗布莎橄榄岩中的DH Cpx/Opx暗示其来自上地幔深部超高压条件下;H在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中的扩散速率远快于在单斜辉石中的扩散速率,折返过程中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可能经历水丢失,而单斜辉石更易于保存原位含水量特征。为确定橄榄石的组构类型,本文测量了 9个橄榄岩样品的橄榄石和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以及橄榄石的位错。EBSD测量结果表明罗布莎橄榄岩中的橄榄石发育了 A型、B型和E型组构,而TEM观察结果则表明橄榄石中的主控位错滑移系包括[100](010)、[001](010)、[100](001)和[001](100)。样品中橄榄石的含水量都很低,因此橄榄石的不同组构与含水量无关。与前人的实验工作对比,罗布莎橄榄岩中橄榄石的A型和E型组构形成于上地幔浅部环境,而橄榄石的E型、B型组构可能形成于200km深度的上地幔,后被地幔柱快速携带至大洋岩石圈。因此,罗布莎橄榄岩既包含形成于浅部地幔的橄榄岩,也包含来自深部地幔的橄榄岩,这些橄榄岩与新特提斯洋板块一起运移、俯冲,再仰冲到大陆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88.125
【图文】:

分布图,组构,橄榄石,极图


测量效率高等许多优点,EBSD技术逐渐取代费氏台,成为岩石显微组构分析领域的重逡逑要方法。逡逑研宄表明,橄榄石一般发育六种变形组构(图1-la):橄榄石的[100]轴平行或近平逡逑行于线理方向、(010)面平行或近平行于面理面的A型组构,主控滑移系记为[100](0丨0);逡逑橄榄石的[001]轴平行或近平行于线理方向、(010)面平行或近平行于面理面的,主控滑移逡逑系为[100](010)的B型组构;此外,还有主控滑移系为[001](100)的C型组构,主控滑移逡逑系为[100]{0kl}的D型组构,以及主控滑移系为[100](001)的E型组构(IsmaYland逡逑Mai叩rice,邋1998;邋Jung邋and邋Karato,邋2001;邋Jung邋et邋al.,2006;邋Michibayashi邋et邋al.,2016;邋Jung,逡逑2017)。此外,天然橄榄岩样品中还常常会发现橄榄石的[010]组构(Ave'Lallemant邋and逡逑Carter,邋1970;邋Carter邋and邋Ave'Lallemant,1970;邋Isma’fl邋and邋Mainprice,1998),即橄榄石[010]逡逑轴垂直于样品面理面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窗,混杂岩


is混杂岩[XI蛇绿岩El逆断层拆离断层走滑断层飞来岭逦r^i构造窗逡逑图2-1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简图(图修改自Xuetal.,2015)逡逑如图2-2所示,MCT、MBT和MFT向深处延伸,可能汇聚到向北缓倾的主逡逑10逡逑

剖面图,尼泊尔,南北向构造,喜马拉雅


逦逦…W、V__逡逑图2-2喜马拉雅造山带尼泊尔西部地区南北向构造剖面图(Yin,邋2006),剖逡逑面位置见图2-1逡逑根据前人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年代学研究,我们发现沿着缝合带走向,逡逑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表2-1邋),分别为150?180Ma邋(表2-逡逑1黄色部分)和100?丨30Ma邋(表2-1绿色部分),新特提斯洋盆至少在侏罗纪己逡逑经形成,在俯冲消亡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多次仰冲。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和西逡逑段都保留了这两个时间段所形成的蛇绿岩,而中段则只保存f较为年轻的蛇绿岩。逡逑对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侵位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其具有与阿曼蛇绿岩相似的特逡逑提斯型仰冲就位模式(Yin邋and邋Harrison,邋2000),即随着新特提斯洋向欧亚大陆俯逡逑冲消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浩洁;王勤;;电子背散射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测量橄榄石的原位含水量[J];高校地质学报;2018年01期

2 许志琴;王勤;李忠海;李化启;蔡志慧;梁凤华;董汉文;曹汇;陈希节;黄学猛;吴婵;许翠萍;;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J];地质学报;2016年01期

3 Qiang Li;Bin Xia;Jianfeng Li;Lianze Xia;Qiangtai Huang;Zhongyu Xia;;Mineral Chemistry and Geochemistry of Peridotites from the Zedang and Luobusa Ophiolites,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5年06期

4 XU Zhiqin;DILEK Yildrim;YANG Jingsui;LIANG Fenghua;LIU Fei;BA Dengzhu;CAI Zhihui;LI Guangwei;DONG Hanwen;;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Indus-Tsangpo Suture Zone and its Ophiolites, Southern Tibe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5年S2期

5 刘钊;李源;熊发挥;吴迪;刘飞;;西藏西部普兰蛇绿岩中的MOR型辉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J];岩石学报;2011年11期

6 梁凤华;许志琴;巴登珠;徐向珍;刘飞;熊发挥;贾毅;;西藏罗布莎-泽当蛇绿岩体的构造产出与侵位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11年11期

7 张万平;袁四化;刘伟;;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2011年01期

8 徐梦婧;金振民;;西藏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变形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0年12期

9 许志琴;王勤;梁凤华;陈方远;许翠萍;;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10 李建峰;夏斌;刘立文;徐力峰;何观生;王洪;张玉泉;杨之青;;西藏普兰地区拉昂错蛇绿岩中辉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2804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04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