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绕射叠加偏移实现技术
发布时间:2020-09-01 19:10
地震偏移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其基本目的是将地震剖面上的同相轴映射到地下空间中的正确位置。根据地震偏移实现的数学理论,可以把早期的地震偏移方法分为3种,即波动方程偏移、F-K偏移和Kirchhoff偏移。在这三种方法中,Kirchhoff偏移具有灵活、高效和适应各种数据体等优点,曾是工业应用中的主流方法,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义绕射叠加偏移是经典Kirchhoff偏移的一种扩展,其基本目的是克服Kirchhoff偏移的主要缺点以及只能利用一次反射成像的局限性,其核心技术是利用数值Green函数替代射线Green函数,从而在偏移算子中不仅包含了一次反射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多次反射和绕射信息。因此,广义绕射叠加不仅能利用一次反射成像,而且还能利用多次反射和绕射成像。此外,由于采用了数值Green函数,彻底地克服了射线Green函数所固有的焦散区失效问题。然而,由于Green函数的场源是Dirac脉冲,具有无限带宽,从而难以实施有限差分法近似。针对这个问题,对波动方程震源项进行分解,利用有限带宽数值Green函数替代精确的无限带宽Green函数。为了得到检波点处的有限带宽Green函数,利用了互易定理。通过上述两个有限带宽Green函数的组合获得偏移算子。进一步,利用有限带宽Green函数计算Hessian矩阵,建立了一种基于点源有限带宽Green函数的照明补偿方案。由于逆时偏移当中,浅层存在极大的振幅畸变,故而将照明补偿项引入偏移当中,数值算例表明,该照明补偿方法能够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反射地震成像问题。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31.4
【部分图文】:
图 2.7a 速度模型 图 2.7b 反射率模型图 2.7c 共炮点记录 图 2.7d 共炮点记录道间距为 10m,炮点位于 500m 道间距为 110m,炮点位于 500m
图 2.7a 速度模型 图 2.7b 反射率模型图 2.7c 共炮点记录 图 2.7d 共炮点记录道间距为 10m,炮点位于 500m 道间距为 110m,炮点位于 500m
如果接收间距太大,则双曲线的两端将不完全消失,所以在偏移图像中留下弯曲弧线,如图 2.7e 所示,图 2.7a 为断层速度模型,图 2.7b 为对应的反射率模型,图2.7c为为较大的接收道间距会导致图2.7e中所示的偏移假频噪声。将图 2.7c 与图 2.7d 对比,可以发现,接收道间距太大,数据中陡峭的倾斜层看起来会更浅,导致数据假频现象。图 2.7f 为较小的接收道间距的偏移图。通过确保数据中 minx 最短的视波长大于接收道间距 x 的12,可以消除假频现象。根据定义 minminmin /x T dx dt,因此反假频条件是 minmin2 min /x x dx dt T(2.39)其中, min x 是双曲线沿 x 方向的最小视波长。这被称为奈奎斯特采样标准,其违背采样标准意味着相邻的接收道经历了超过了二分之一的时间周期。所以假定该模型网格被离散精细足以避免在离散抽样的连续界面的时候产生问题。图 2.8 为数据假频的一个例子。图 2.8a 是水平传播的平面波的波场快照。图 2.8b 和图 2.8c 为水平面上的地震数据,图 2.8b 数据假频
本文编号:2810145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31.4
【部分图文】:
图 2.7a 速度模型 图 2.7b 反射率模型图 2.7c 共炮点记录 图 2.7d 共炮点记录道间距为 10m,炮点位于 500m 道间距为 110m,炮点位于 500m
图 2.7a 速度模型 图 2.7b 反射率模型图 2.7c 共炮点记录 图 2.7d 共炮点记录道间距为 10m,炮点位于 500m 道间距为 110m,炮点位于 500m
如果接收间距太大,则双曲线的两端将不完全消失,所以在偏移图像中留下弯曲弧线,如图 2.7e 所示,图 2.7a 为断层速度模型,图 2.7b 为对应的反射率模型,图2.7c为为较大的接收道间距会导致图2.7e中所示的偏移假频噪声。将图 2.7c 与图 2.7d 对比,可以发现,接收道间距太大,数据中陡峭的倾斜层看起来会更浅,导致数据假频现象。图 2.7f 为较小的接收道间距的偏移图。通过确保数据中 minx 最短的视波长大于接收道间距 x 的12,可以消除假频现象。根据定义 minminmin /x T dx dt,因此反假频条件是 minmin2 min /x x dx dt T(2.39)其中, min x 是双曲线沿 x 方向的最小视波长。这被称为奈奎斯特采样标准,其违背采样标准意味着相邻的接收道经历了超过了二分之一的时间周期。所以假定该模型网格被离散精细足以避免在离散抽样的连续界面的时候产生问题。图 2.8 为数据假频的一个例子。图 2.8a 是水平传播的平面波的波场快照。图 2.8b 和图 2.8c 为水平面上的地震数据,图 2.8b 数据假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振春;;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2 任浩然;黄光辉;王华忠;陈生昌;;地震反演成像中的Hessian算子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3 孙建国;;Kirchhoff型偏移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与光学绕射理论的类比、若干新结果、新认识以及若干有待于解决的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5期
4 李博;刘红伟;刘国峰;佟小龙;刘洪;郭建;裴江云;;地震叠前逆时偏移算法的CPU/GPU实施对策[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5 刘红伟;李博;刘洪;佟小龙;刘钦;;地震叠前逆时偏移高阶有限差分算法及GPU实现[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6 何兵寿;张会星;韩月;;双程声波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及其并行算法[J];煤炭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振春;朱绪峰;韩文功;;真振幅偏移方法综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年01期
8 孙建国;Kirchh off型真振幅偏移与反偏移[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6期
9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稳定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2810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1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