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西部拉萨—冈底斯地块与羌塘地块深部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08:54
   青藏高原历来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区域,许多学者对高原的隆升机制、巨厚地壳的成因、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过程、青藏岩石圈深部变形特征和浅表响应等重大科学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构造模型,如俯冲增厚模式、注入模式、水平缩短增厚模式、挤出-逃逸模型、亚洲板块向南俯冲-后退模型,这些模型基本上都涉及到印度与亚洲岩石圈之间的叠置或俯冲关系,但它们却也有许多不同。可以说,目前的这些模型,并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青藏高原复杂的隆升过程,究其原因仍然是因为缺乏支撑全面、深入研究高原壳、幔结构、热结构和物质状态以及可靠的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尤其青藏高原西部,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交通十分困难、气候环境条件极为恶劣,因而前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相对较低;而高原内部的雅鲁藏布江、班公-怒江和金沙江三大缝合带却汇聚于此地,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冈底斯和羌塘三大主要地块收缩呈青藏西部狭窄的廊带,其深部岩石圈强烈的变形特征无疑对于讨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俯冲过程及其浅表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论文选取青藏高原西部作为研究区,依托“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所属“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SinoProbe-01)”课题,利用在青藏西部布设的大地电磁测深“标准点”阵列观测数据,沿E80°、E81°、E82°和E83°截取193个大地电磁测深点数据,构成四条南北向跨越青藏西部的MT深探测剖面,选取了与已知基本地质现象较相符、相对可靠的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模型特征显示,青藏西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具有“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点”,拉萨-冈底斯地块和羌塘地块纵向上呈现出“高阻体-高导体-中高阻”分层的特点,横向上发育许多明显的电性梯度带,它们的空间位置与区内两条缝合带和其它深断裂基本吻合。论文结合区内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研究结果,从电性特征的角度分析,认为:沿南北方向,拉萨-冈底斯地块被狮泉河-申扎-嘉黎和隆格尔-工布江达断裂所划分,呈南、中、北三个构造带的格局;羌塘地块则呈现“两拗一隆”的构造格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产状向北倾斜,位于其南侧的拉萨-冈底斯地块沿缝合带向北俯冲到南羌塘块体之下,这似乎也说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是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的主要机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54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区域构造,示意图,冈底斯


5图 2-1 区域构造示意图(潘桂棠,2001)但青藏高原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几个不同 E-W 向构造块组成的。本次研究的重点是拉萨-冈底斯和羌塘地块以及它们之间的深部耦合关系,这就需要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拉萨-冈底斯地块是高原最南端的地块,它的南端

示意图,青藏高原西部,示意图,重磁


图 2-2 青藏高原西部动力演变示意图(赵俊猛,2014)2.2 研究区域地球物理特征2.2.1 重磁研究该区域的重磁研究表明,不同的地块布格重力异常值是不用的,自南向北体现出的是“两高夹一低”特征,磁异常呈现条带状,划分出了 8 个不同的磁异常区域(田黔宁,2008),如图 2-1 和 2-2 所示。而王谦身(1997)给出的中国西部密度变化分布情况表明,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密度特征分布是不均匀的。

青藏高原西部,重力异常


青藏高原西部重力异常(田黔宁,20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岚;王牧;;神山为依、圣湖为伴[J];世界遗产;2013年01期

2 高宝军;;走羌塘[J];西藏文学;2016年05期

3 李晓;羌塘草原千里行[J];中国西部;2004年06期

4 王明;李才;解超明;吴彦旺;范建军;徐建鑫;;藏北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展金组玄武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14年11期

5 刘务林;世界上最后的净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森林公安;2002年03期

6 李才,翟庆国,程立人,徐峰,黄小鹏;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7 纪云龙;藏北羌塘地块的归属问题[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8 陈传友,范云崎;羌塘高原的河流、湖泊及水资源[J];自然资源;1983年02期

9 李根浩;;探秘西羌塘(上)[J];摩托车;2017年07期

10 钱辉;李海兵;刘栋梁;薛光琦;吴珍汉;;羌塘及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J];地质学报;201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一凡;胡祥云;曾思红;韩波;彭荣华;;羌塘地块大地电磁各向异性结构研究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卢占武;高锐;侯贺晟;熊晓松;李文辉;;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青藏高原羌塘地体精细地壳结构[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1: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壳精细结构探测论文集[C];2014年

3 鲁春霞;冷允法;马蓓蓓;冯跃;;西藏羌塘地区北部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畅;陈岳龙;;羌塘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1: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C];2017年

5 梁宏达;金胜;魏文博;高锐;王海燕;叶高峰;张乐天;;冈底斯中部壳内电性结构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25: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C];2016年

6 刘鸿飞;黄炜;杨毅;;雅江结合带与冈底斯成矿带关系[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4: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7 李明森;;探密羌塘无人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思红;胡祥云;李建慧;蔡建超;黄一凡;;羌塘地块中部的深部电性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高家昊;曾令森;高利娥;赵令浩;王亚莹;;藏南晚白垩世-古新世冈底斯岩基弧上南北向伸展及岩浆作用[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六)——专题69: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专题7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71:花岗岩—从纳米到岩基[C];2016年

10 吴瑞忠;胡承祖;王成善;张懋功;高德荣;兰伯龙;张哨楠;陈德全;王全海;;藏北羌塘地区地层系统[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9)[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涛 谢伟 赵书彬;羌塘扬鞭竞风流[N];那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谢伟;羌塘添绿叶 满满是温情[N];西藏日报(汉);2018年

3 那曲地区气象局 郭青林 田浩宇;扎根羌塘 服务“三农”[N];中国气象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王晓莉;助羌塘奏响和谐曲[N];西藏日报(汉);2017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莉;羌塘“风景”格外夺目[N];西藏日报(汉);2017年

6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羌塘 禁止非法穿越活动[N];人民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莉;羌塘党旗红[N];西藏日报(汉);2017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莉;羌塘草原次第“泛绿”[N];西藏日报(汉);2017年

9 刘枫 本报记者 谢伟;羌塘草原盛开团结之花[N];西藏日报(汉);2017年

10 记者 周亮 孟唤;又见羌塘[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成;羌塘地块壳幔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模式[D];吉林大学;2014年

2 王明;藏北羌塘南部基性超基性岩的成因[D];吉林大学;2013年

3 曾思红;羌塘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谌微微;羌塘地块白垩纪火山岩和红层古地磁学和年代学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曹圣华;西藏尼雄式铁矿及冈底斯中部铁铜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付修根;北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7 马元;西藏南冈底斯中东段白垩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8 杨毅;西藏列廷冈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冈底斯北缘成矿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葛玉魁;冈底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约束及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宋春彦;羌塘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超;青藏高原西部拉萨—冈底斯地块与羌塘地块深部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刘沧;西藏羌塘地体三维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王彦双;羌塘高原年代际和年际降水变化及原因探究[D];南京大学;2018年

4 舒楚天;冈底斯岩基记录的壳幔混合作用及对大陆地壳生长的启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年

5 丁小稀;西藏南冈底斯东部新生代侵入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思浔;冈底斯中段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吴彦旺;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桃形湖蛇绿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美华;西藏北冈底斯桑巴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彭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下石炭统日湾茶卡组的物源分析及构造属性探讨[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张霖原;冈底斯中西段主碰撞期岩浆侵入活动特征与成矿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本文编号:2814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14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