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微生物化石与相关显微结构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534.41;Q913.2
【部分图文】:
微生物是生物圈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与“动物”,“植物”分别对应生物分类中动物界和植物界不同,“微生物”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生物系统分类类群,泛指一系列体微小,肉眼难以分辨的生物总和。主要包括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真(fungi);原生动物(protozoa);多种微体藻类(algae)以及非细胞生物——病毒。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依据 16S 核糖体 RNA(16SrRNA)序列上的差别,两类原核生(细菌和古菌)被认为是和真核生物一起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最后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Cellular Ancestor,简称 LUCA )分别演化而来,因此三者分被置为一个“域”,是比“界”高一级的分类系统,即:(真)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物域(Woese & Fox, 1977; Woese et al., 1990)。其中细菌域和古菌域全部为微生物,核生物域中除了动物和植物外,大部分类群也属于微生物的研究范畴,最典型的有黏菌,真菌和各种原生的动物(图 1.1)。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指细菌和真菌,后同。
关于 LUCA 的最初认识,认为其由许多简单的“原胞”实体松散地聚集而形成的多样化的群落,它们形成一个“基因池”,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Woese et al., 1990)。之后的研究发现了古菌域 TACK 超门 (Thaumarchaeota, Aigarchaeota, Crenarchaeota,Korarchaeota)可能是细菌域、古菌域以及真核生物的共同起源(Lake et al., 1984; Williamset al., 2012; 2013)。此外,还有研究认为 LUCA 不是简单的原始的原核生物,而是由许多的原始真核细胞(protoeukaryotes)组成的复杂的群体,而古菌和细菌是因为 LUCA丢失了部分冗余的基因缩减进化(reductive evolution)而来(Glansdorff et al., 2008)。关于地球生命最早的实体化石记录,一度被认为是产出于澳大利亚西北部 Apex 硅质岩中的丝状体,推测属于蓝细菌化石,距今约 3, 465 Ma(Schopf , 1993)。针对这一类化石,最近的地球化学研究更加强化了其生命属性。通过离子探针(SIMS)进行的化石原位分析发现,丝状体的δ13C 指标可以与现生的光合自养细菌以及产甲烷古菌对应,可能与海底热泉环境有关(Schopf et al., 2018)。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t al., 2017)。沉积构造(MISS)因沉积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是膜(microbial biofilms)或微生物席(microbial biomats)与、沉积作用、搬运作用和变形作用等)相互协调而形成的原表现形式(图 1.3)(Noffke et al., 2001, 2003; Gerdes et al., 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亮;舒德干;;寒武纪大爆发的因果关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2 梅冥相;;微生物席的特征和属性:微生物席沉积学的理论基础[J];古地理学报;2014年03期
3 刘云焕;李勇;邵铁全;胡厚攀;白佳;张文娟;任萌;段少帅;;陕南寒武系底部磷酸盐化保存的寒武松藻属化石新知[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年01期
4 舒德干;张兴亮;韩健;张志飞;刘建妮;;再论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树成型[J];古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5 梅冥相;高金汉;孟庆芬;刘智荣;;前寒武纪与微生物席相关的粉砂岩岩墙——以天津蓟县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为例[J];古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6 史晓颖;王新强;蒋干清;刘典波;高林志;;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J];地质论评;2008年05期
7 钱逸;李国祥;蒋志文;陈孟莪;杨爱华;;我国寒武系底部几种磷酸盐化保存的蓝菌类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8 蔡耀平;华洪;;高家山生物群中的黄铁矿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6年20期
9 刘鹏举;尹崇玉;;神秘的微型隧道——贵州瓮安震旦系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化石上的黄铁矿拖曳痕[J];地质论评;2006年01期
10 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陈哲,薛耀松;湖北保康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喜洋;豫西寒武纪微生物碳酸盐岩中蓝细菌的钙化作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童光辉;微生物菌落与埃迪卡拉型生物化石的形态对比[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7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1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