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考虑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的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8 18:23
   永久位移是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指标。为了进行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人们建立了各种基于边坡强度(如临界加速度)和地震动参数的永久位移预测模型。用于建立已有位移预测模型的大多数地震记录是远场记录,而远场记录与近断层脉冲地震记录具有显著的区别。鉴于地震滑坡的近断层分布特征,本文主要探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特性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和建立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引发边坡永久位移的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了NGA-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数以万计的地震动记录,利用最新的脉冲地震动识别方法对地震动记录的脉冲特性进行量化识别,建立了包含594组三向记录(13组记录缺失竖向分量)的近断层脉冲地震动数据库。(2)基于地震滑坡的近断层分布特征,采用可考虑边坡坡向、地震动作用方式的改进动力滑块分析法,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效应、方向差异性及竖向分量对边坡永久位移的影响,提出了计算近断层地震边坡永久位移的建议:充分考虑脉冲特性(方向差异性)及竖向分量的影响。(3)采用近断层地震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方法,对不同强度边坡(临界加速度a_c=0.01~0.4g)在断层距小于80km的555组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永久位移进行计算,获得13248个大于0.1cm的边坡永久位移计算值,通过统计回归,建立了考虑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的地震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该模型简单实用,可应用于近断层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435
【部分图文】:

灾害,受伤人,遥感解译,震害


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汶川地震前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滑坡是地震发生前后占比最大的地质表1-1 1990年——2015年主要震害数据统计表[1-2]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10 2977 9 741 2 360 319 7136 8 688 15 867 25 204 3 419 69283 377010 3 404 2705 11088 32 506 86 1331 294 15671 624 3688 33 1217

岩滑,经济损失,中部山区,神户市


上多个历史地震的崩滑情况,指出地震达到里氏 4 级以上就能够导致数十等的崩塌滑坡。1994 年,美国 Northridge(北岭)地震(Ms=6.7)形成了上于 10×103km2的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300 亿美元(Parise 等,2000[5])本阪神大地震(Ms=7.3)在淡路湖岛和神户市区北部丘陵地区造成了 60 坡,破坏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任自铭,2007[6])。1999 年,中国台湾集集(Chi(Ms=7.3)对台湾中部山区的坡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其山崩所形成的崩毁面本岛总面积的 3%,伤亡人数过万,经济损失超过 10 亿(林成功,2003[7])中国汶川地震(MS=8.0)诱发数十处规模大于 10×107m3的巨型滑坡,包括大的安县大光包滑坡(崔鹏等,2008[8];徐素宁等,2009[9];黄润秋等,2009地震诱发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 20000 人,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总损一以上。图 1-2 的北川老县城王家岩滑坡直接掩埋 1600 余人,造成了重大(黄润秋等,2008[11])。

关系图,滑坡分布,断层,关系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1];Dai 等,2012[22])。同时,现有研究指出地震滑坡的分戴岚欣等(2017[23])统计分析了 2017 年 8 月中国四川境内的空间分布规律,从地震、地形、地质三个方面对同震灾害表 1-2 的统计结果可知边坡坡向对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健;高广运;;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对边坡滑移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张永双;成余粮;姚鑫;王军;吴树仁;王猛;;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J];地质通报;2013年12期

3 宋健;高广运;;基于速度脉冲地震动的边坡地震位移统一预测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4 王涛;吴树仁;石菊松;辛鹏;;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_S8.0级地震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5 徐光兴;姚令侃;李朝红;王晓放;;基于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的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6 陈启国;葛华;周洪福;;利用Newmark方法进行地震滑坡制图——以映秀研究区为例[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11期

7 王秀英;;地震滑坡灾害快速评估技术及对应急影响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8 郑颖人;叶海林;肖强;李安洪;;基于全动力分析法的地震边坡与隧道稳定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9 周桂云;李同春;;基于静动力有限元的边坡抗震稳定分析方法[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10 吴树仁;王涛;石玲;孙萍;石菊松;李滨;辛鹏;汪华斌;;2008汶川大地震极端滑坡事件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林成功;台湾921集集大地震滑坡动力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自铭;地震作用下斜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9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29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