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城水峪贯地学实习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0 17:14
【摘要】:长期的矿产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同时也形成了众多潜在地质灾害。因此,开展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对于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及相关工程活动的运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总结太原理工大学水峪贯地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峪贯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主要地质环境要素。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特征,发现该区域的矿产开发存在着明显的分布规律,以西冶川为界,露天开采(灰岩、白云岩等)主要分布于其西侧的榆林沟、陈台沟、吴家沟等;井工开采(铁矿、煤矿等)多集中于西冶川东侧的狐偃山附近,可通过寺沟、大水沟、小水沟等进入矿区;矿业加工多集中于西冶川沿线公路两侧及河床内。同时矿产开发引起或自然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布规律:1)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冶川两侧山沟内,主要集中于公路两侧人工开挖坡面及露天采场开采面;2)矿产开发形成的泥石流多分布于露天开采场、井工开采及矿业加工厂周边,而自然条件形成的泥石流物源,主要出现在西冶川东侧山沟内,多数为泥岩破碎后顺坡面堆积或堆积于坡脚位置;3)研究区内滑坡灾害不发育,调查中发现的几处滑坡均位于西冶川西侧,除1处为潜在欠稳定滑坡外,其余均为稳定的古滑坡。此外矿产开发还引起研究区地表水的破坏:1)西冶川沿线分布的众多矿产加工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多数堆弃与河道两岸,污染水质;2)位于西冶川东侧的大水沟,河道两侧堆积有生活垃圾、矿产弃渣,引起沟内水质变差,水体呈褐黄色。 通过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发育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制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三个条件作为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形成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图。 本文最后对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结果和实际调查分析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有效、可靠的,总体上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为水峪贯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X141
【图文】:
境围开展3)、刘锡Fig.1-研究地质环锡清(2005图 1-1 环-1 Environme环境问题始5)等学者环境地质(张ental geology始于上世纪末都指出地质张宗祜)y (Zhang Zon末:张宗祜质环境是由ggu)(1991)、毛生物圈、水毛水
汪汪留洋(20地质环境质质量评价层方面,而其013)等从地质量评价、层次最高,其评价过程地质环境评地质环境容安全评价次程都或多或少评价视角出容量评价、次之;风险少会与安全发,将地质地质环境风评价和容量全评价和质量质环境评价风险评价三量评价则为量评价发生价分为地质环三个方向(图为地质环境评生联系。[16]环境安图 1-2评价的
流 19际完9 图 1-3完 Fienv3 地质环境ig.1-4 Procesvironmental qu境质量评价流s of geologicquality evalua流程图calation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5354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X141
【图文】:
境围开展3)、刘锡Fig.1-研究地质环锡清(2005图 1-1 环-1 Environme环境问题始5)等学者环境地质(张ental geology始于上世纪末都指出地质张宗祜)y (Zhang Zon末:张宗祜质环境是由ggu)(1991)、毛生物圈、水毛水
汪汪留洋(20地质环境质质量评价层方面,而其013)等从地质量评价、层次最高,其评价过程地质环境评地质环境容安全评价次程都或多或少评价视角出容量评价、次之;风险少会与安全发,将地质地质环境风评价和容量全评价和质量质环境评价风险评价三量评价则为量评价发生价分为地质环三个方向(图为地质环境评生联系。[16]环境安图 1-2评价的
流 19际完9 图 1-3完 Fienv3 地质环境ig.1-4 Procesvironmental qu境质量评价流s of geologicquality evalua流程图calatio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闫军印;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的研究[J];中国地质;1995年02期
3 蔡鹤生,周爱国,唐朝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J];地球科学;1998年03期
4 刘东生;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学[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5 张倬元,刘汉超,黄润秋;中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6 王思敬,戴福初;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7 许俊奇;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的初步分析[J];地震研究;1993年03期
8 马传明;马义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8期
9 姚治华;王红旗;郝旭光;;基于集对分析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0期
10 汪留洋;傅荣华;吴亚子;;“地质环境”与“地质环境评价”[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835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3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