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脉冲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及动力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4:41
   边坡的稳定性在岩土工程界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目前来说,稳定性分析领域均质边坡已经研究较多了。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非均质地质体,含软弱夹层边坡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稳定性受到广泛关注。边坡的抗剪强度往往在夹层处表现为不连续,又因边坡的失稳破坏常常发生在夹层处,因此边坡中软弱夹层往往成为边坡失稳的决定性因素。滑坡常常是由地震触发的。我国地处两大活跃的地震带之间,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西部山区又与两大地震带区域相重叠,地震的发生会使原本脆弱的地质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大量的地震灾害表明,滑坡的发生与近断层地震动密切关联,近断层区域滑坡发生的概率远大于远震区。本文借助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建立概化边坡模型,采用多种边坡失稳的判别依据,对均质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含软弱夹层边坡静力安全系数,脉冲速度波作用下动力安全系数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工况下含软弱夹层边坡在脉冲地震动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破坏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了软弱夹层的几何形态及边坡的几何形态对边坡安全系数、动力响应规律、破坏模式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均质土质边坡在4种边坡失稳判别依据下得出的安全系数具有一致性,岩质边坡的安全系数在4种边坡失稳判别下得出的安全系数值相近。FLAC3D在计算均质边坡安全系数时的结果与极限平衡法的结果相近。(2)边坡中存在软弱夹层会降低边坡的静力安全系数;软弱夹层在边坡的位置对边坡静力安全系数影响较大,表现为夹层在边坡中的位置越低,边坡静力安全系数越小;夹层位置低于四分之三坡高时夹层位置变化对边坡静力安全系数影响较大,夹层位置低于四分之三坡高时,夹层的位置升高,会显著提高边坡的安全系数;夹层位置高于四分之三坡高时,边坡静力安全系数随夹层位置的升高增加缓慢,其安全系数更接近均质边坡。用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含软弱夹层边坡的静力安全系数时结果失真。(3)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一个振动台单面边坡实验进行模拟,通过对比数值模拟和实验所得加速度放大系数,发现采用FLAC3D模拟单面坡效果较好。(4)对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动力安全系数求解,发现软弱夹层在边坡中的位置、倾角、边坡的坡高和坡角变化会影响边坡的动力安全系数,表现为夹层的位置越低,含软弱夹层边坡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越弱,边坡的动力安全系数越小;坡高越高,坡角越大,边坡的动力安全系数也越小。边坡的破坏模式受夹层的影响非常显著,表现为夹层低于二分之一坡高时,边坡发生破坏时破坏体会从夹层与坡面交界处剪出,夹层位置高于二分之一坡高后,边坡破坏时的剪出口位于坡脚处。夹层的位置越低,坡顶发生拉伸破坏的深度越深,边坡的坡高越高,坡角越大,坡顶发生拉伸破坏的深度也越深。(5)为了探讨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动力响应,对边坡材料参数不折减的情况下输入3种地震波,通过提取坡面和坡内关键点的加速度曲线,求解相应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比夹层在不同边坡位置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发现加速度放大系数沿高程总体是放大的;夹层位置的升高会影响加速度放大系数,夹层位置越高,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小,边坡的动力特性就越接近均质边坡。当夹层位置低于二分之一坡高时,双脉冲地震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单脉冲地震波,当夹层位置高于二分之一坡高时,表现为单脉冲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比双脉冲地震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坡高和坡角的变化显著影响边坡的加速度放大系数规律,表现为坡高坡角越大,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大;软弱夹层倾角也会影响边坡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含反倾软弱夹层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含水平软弱夹层大于含顺倾软弱夹层。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43
【部分图文】:

地震分布,自然灾害,人类科学,绪论


第 1 章 绪论.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悲壮史,自然灾害的频发促进了人类科学技的发展。2008 年汶川大地震,给西南地区部分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与他地质灾害不同,地震由于其具有能量大、突发性高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往往会造毁灭性的危害。我国地处两大活跃地震带中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三大板块共同挤压,境内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地震往往强度大且震源浅[1]。中国地台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境内发生震级(里氏)大于 5 级的地震就有千次,如图 1-1 所示,红色点代表浅源地震,从图中发现以我国西部地区和台湾省震较为严重,且基本上呈现带状分布。

云图,塑性区,边坡,单元


西南交通大应力。当土体内某点应力满足 时,发生FLAC3D 软件中提供了塑形区云图来显示正满对每个屈服函数均赋予了两种状态:now 和中正处于屈服面上,而 past 表示该单元过去处于弹性的范围。因此,针对实际工程问题now 的单元,也就是关注正处于塑性流动状型的破坏起作用[61]。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元进入塑形即使潜在破裂面上的各个单元都达到拉破坏边坡塑形区贯通,此时边坡可能处于整体破此塑形区贯通可作为边坡失稳破坏判别依据

云图,折减系数,水平位移,云图


图 2-7 折减系数为 1.09 计算比率图4)以边坡最大水平位移突变作为边坡失稳标志图 2-8 为均质土坡在折减系数为 1.08 和 1.09 时边坡的水平位移云图,边坡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坡面下部的剪出口附近,折减系数为 1.08 时,边坡水平位移较大部分集中在坡脚部位,折减系数为 1.09 时,边坡潜在滑移的那部分发生了很大的位移,边坡位移较大值的部分从坡脚延伸至坡顶。编写 fish 程序,遍历各个折减系数下边坡最大水平位移,将最大水平位移随折减系数的变化曲线绘制成曲线图,如图 2-9 所示,边坡水平位移最大值在小于 1.08 时呈现类似线性增大,折减系数为 1.09 时,边坡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巨大的突变,表面边坡此时已经处于失稳破坏的状态。0 15000 30000 45000 60000 75000 900000.00000.00010.00020.00030.0004率比计算步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兵;万文;赵延林;张为芳;易帅;;含倾斜软弱夹层砂岩力学特性试验[J];矿业工程研究;2018年04期

2 简文星,殷坤龙,马昌前,刘礼领,张超;万州侏罗纪红层软弱夹层特征[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3 邹天;桩基中软弱夹层的处理[J];住宅科技;1999年01期

4 韩瑜,吴文平,吕兴祖,李德惠;对低坝岩基软弱夹层增稳措施的探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夏万仁;原状软弱夹层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6 王行本;关于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问题[J];水力发电;1985年04期

7 包承纲;;坝基软弱夹层工程性质的土工研究方法[J];人民长江;1987年06期

8 樊文熙;;围岩中包含软弱夹层的支护应力分析[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苏爱军 ,晏同珍;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坝区软弱夹层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10 曾鹏九;拦河坝基础软弱夹层的勘探[J];水力发电;198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勇;地基软弱夹层极限荷载及破坏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范刚;含软弱夹层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响应及稳定性判识时频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剑光;含倾斜软弱夹层复合岩体强度及蠕变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栋梁;复杂地层浅埋软岩隧道式锚碇受荷响应机制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6 赵新涛;城市岩体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及安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朱赛楠;厚层基岩滑坡软弱夹层演化过程及控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聂琼;小南海坝基软弱夹层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9 唐军峰;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彤;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动力响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凌;含软弱夹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2 张灵熹;含软弱夹层的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3 曾明;万兴路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既有高层住宅建筑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4 马勇;不同降雨工况下含软弱夹层土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5 梁亦邱;含软弱夹层类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2018年

6 杨志勇;降雨诱发风化泥岩残积土滑坡复活破坏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张鹏;脉冲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及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 伍林伟;含软弱夹层场地地面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辉;中厚多软弱夹层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李继;含多层软弱夹层的顺层边坡渐进失稳判定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6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36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