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

发布时间:2017-04-03 05:03

  本文关键词: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偏岩子金矿床为康定金矿田中规模较大、研究和开采较早的矿床,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氟镁石型金矿床。自从该矿床开采利用以来,对矿床深部是否有矿尚未进行探讨。本文选择该矿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矿床的垂直分带规律,探讨矿床成因,为深部预测性找矿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垂直分带规律等。通过以上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矿床处于南北向和北西向两个主要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区内有前震旦系康定群、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志留系、泥盆系和上三叠-下侏罗统寒风垭组等地层出露。矿体明显受地层层位和断裂控制,在灯影组中段的富藻白云岩中呈复杂脉状出产,主要分布在大断裂西侧北北东和北北西向的两个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矿床围岩蚀变范围与矿体的展布范围大体一致。蚀变微弱,类型简单,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以线型蚀变为主,黄铁矿化和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床矿石组构和成分复杂,绝大部分矿物为金属矿物,其次为非金属矿物。偏岩子矿床的金矿体几乎均为近南北方向延伸。含金地质体主要有穿插在白云岩中的网脉状、脉状的含金石英硫化物脉,和与辉绿岩紧密伴生的含矿的白云岩。矿区内的基性辉绿岩脉锆石206Pb/238U年龄介于397.6Ma~496.7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434.5±5.1Ma。该年龄可能为偏岩子金矿床辉绿岩的结晶年龄。而通过石英ESR测试得出的含矿石英的最后活动年龄大致为16.2Ma~16.5Ma,平均年龄为16.4Ma。两者年龄差异很大,说明辉绿岩与矿床的形成没有直接联系,但基性岩脉与金矿化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对偏岩子石英脉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分析表明,δ34S分布集中,均一化程度较高,同位素的组成上符合岩浆硫或幔源硫的特点,可能来自深部岩浆,可以说金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偏岩子矿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宏观上看,矿床的矿物组合的垂直分带规律为:浅部为黄铁矿+石英组合;中部为黄铁矿+辉铜矿+铁白云石+石英组合;深部为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石英+黄铁矿组合。Th、Ce、Sr、Zr、Ti表现出较强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表现为相对富集,Ba表现为相对亏损。浅部的石英微量元素Ba含量明显高于深部的,而其他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浅部明显低于深部,产于浅部的石英较为纯净。浅部石英与深部石英的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基本一致,浅部石英相对表现出Ce的负异常,Eu的正负异常都有;深部石英的Ce和Eu基本无异常,或轻微的负异常。
【关键词】:热液型金矿 垂直分带 偏岩子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1-13
  • 1.2.1 研究现状11-12
  • 1.2.2 存在问题12-13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3-14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完成工作量14-15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5-22
  • 2.1 区域构造15-17
  • 2.2 区域地层17-20
  • 2.3 区域岩浆岩20-21
  • 2.4 区域变质作用与变质岩21-22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22-44
  • 3.1 地层22-24
  • 3.2 构造24-26
  • 3.3 变质岩26
  • 3.4 岩浆岩26-34
  • 3.4.1 基性岩脉地球化学特征27-31
  • 3.4.2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31-34
  • 3.5 矿体特征34-36
  • 3.6 矿石学特征36-40
  • 3.7 围岩蚀变40-42
  • 3.8 成矿期次42-44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44-57
  • 4.1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44-47
  • 4.2 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47-50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47-48
  • 4.2.2 黄铁矿Co/Ni分析48-49
  • 4.2.3 石英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49-50
  • 4.2.4 方铅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0
  • 4.3 单矿物稀土元素特征50-54
  • 4.3.1 黄铁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0-52
  • 4.3.2 石英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2-53
  • 4.3.3 方铅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3-54
  • 4.4 硫同位素特征54-55
  • 4.5 石英热活化ESR测年55-57
  • 第5章 垂直分带规律57-62
  • 5.1 围岩蚀变分带57
  • 5.2 矿物组合分带57-58
  • 5.3 元素的垂直分带58-62
  • 5.3.1 石英微量元素特征58-59
  • 5.3.2 石英稀土元素特征59-62
  • 结论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设,吴礼彬;安徽省五河县荣渡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安徽地质;2001年01期

2 范二川;贵州贞丰塘新寨金矿床地质特征[J];贵州地质;2001年01期

3 杨群周,彭省临;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在河南的找矿方向[J];河南地质;2001年03期

4 张照锋;河南卢氏双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黄金科学技术;2004年05期

5 吴长航,韩新志;河南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余兆斌;;浅论金窝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新疆有色金属;2006年04期

7 李雪林;;河南省吉家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职业圈;2007年04期

8 王艳忠;边红业;于明军;段晓君;;黑龙江乌云盆地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下步找矿方向[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0期

9 王家斌;万文周;刘凡珍;迟斌;;吉林磐石市粗榆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吉林地质;2010年01期

10 宋平波;;吉林省回头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甘肃南泉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照锋;;河南卢氏双河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A];三门峡市第四届自然科学论文集(2002-2004)[C];2004年

3 耿怡智;杨显道;马春阳;;河南省九仗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4 李永峰;;豫西公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梁汉群;;广东省高要县双保金矿床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88年

6 范明泰;付法凯;汪江河;;河南栾川北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7 林元鑫;王新彦;叶孔凯;蓝文强;龙煜辉;;再论紫金山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江善元;林金灯;江化寨;方树元;;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A];冶金地质勘查技术文集[C];2003年

9 胡建民;;山东省龙口市大磨曲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勘查工作特点[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0 杨永鹏;郭萍;卢珍松;;四川松潘县桥桥上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A];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建局五十年纪念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伟;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贵龙;山东招远河东金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孙彦峰;黑龙江省塔河县十五里桥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陈扬;山东牟平宋家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钟俊;四川广元太阳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宜娜;青海省湟中县三岔铜镍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张诣泽;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吉勇;大渡河地区三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冬;峪耳崖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郑全波;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立仕;辽宁省清原县下大堡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偏岩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垂直分带规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3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