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4 02:17
   阴山西段位于环鄂尔多斯断裂带西北缘,位于多个块体的交界位置,是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较为有利的区域,因此,它是研究和理解华北北缘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大地构造格架-地貌形态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阴山西段的隆升过程对于建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应力场环境下山体形成机制与模式,乃至全球地壳演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同时在资源保障、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色尔腾山东柳树泉子花岗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确定该岩体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侵入到花岗岩内的闪长质岩墙组成,二者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97 Ma和292~271 Ma,其中271 Ma的闪长质岩墙是底侵到地壳下面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裂隙上升至浅层地壳形成,其余岩墙为起源于古老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酸性岩浆混合后经裂隙上升至浅层地壳所形成。应用磷灰石以及锆石裂变径迹反演了色尔腾山以及狼山的热历史,结果表明:阴山西段中-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 2个重要的构造活动阶段:①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1~139 Ma),阴山西段由中侏罗世的张性裂陷-高热演化背景开始转变为晚侏罗世的挤压环境,并发生抬升、剥蚀。②晚白垩世-始新世早期,该时期是阴山西段隆升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色尔腾山的平均剥蚀抬升速率为23 m/Ma,狼山为24.3 m/Ma。提出了阴山西段晚新生代具有差异性的掀斜式隆升模式,并通过对阴山西段山前典型断裂带以及山前台地的研究对此模式进一步证实,认为此阶段阴山西段的隆升是受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所控制,驱动力可能来源于滨太平洋带的弧后拉张作用。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镜质体反射率两种方法计算了阴山西段以及其南侧河套地区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剥蚀量均为1公里左右,通过区域对比证实了整个鄂尔多斯西北缘该时期区域性剥蚀事件的存在。以计算获得的剥蚀量为基础,通过盆地热史模拟分析进一步确定了阴山西段山体隆升跟河套盆地沉降的相关性并为河套盆地找油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542
【部分图文】:

阴山,隆升过程,台阶,外动力


图1-1阴山西段大地构造格架简图(据Darby,?2007改编)??研宄阴山西段的隆升过程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阴??西段位于我国第二大地貌台阶西缘,本身就具备地形台阶交界带独特的地形地??条件,又位于多个板块的交界位置,因此是研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较为有利??

畜牧业,经营水平,冰洲石,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研宄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少量工业。其研宄区农田设施完善,??土地肥沃,灌、排便利,种植业发达,经营水平高,物产丰富,生产小麦、玉米、??葵花、河套蜜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以绵羊、山羊为主,少量牛、??驴,此外还有大量金、铅锌、铜、铁、稀土、冰洲石、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IM>?|0 ̄?(w)?lox?〇〇??lov?oo?I?Ur?mi?"|?〇〇??

色尔腾山,狼山,新元古代,新太古代


得两个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16.9±4.5?Ma和805.0±5.0?Ma),这表明??在狼山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新元古代岩石(彭润民等,2010)。??古生代:狼山-色尔腾山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中酸性和基性岩体(图2-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光明,张智勇,顾延生,张海峰,冯光胜;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J];地球科学;2003年04期

2 刘护军;秦岭的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3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4 向芳;李志宏;王成善;朱利东;刘顺;;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9期

5 张绪教;何科昭;;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J];地质通报;2012年Z1期

6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7 王国灿;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2期

8 王成善,丁学林;喜马拉雅的隆升及其沉积反应研究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9 王国芝,王成善,刘登忠,刘树根;滇西高原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和剥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4期

10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星辰;阴山西段中—新生代隆升过程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年

2 汪昌亮;基于砂箱模拟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隆升机制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刘护军;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D];西北大学;2004年

4 吴堑虹;大别造山带后造山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王勇;最近1.2Ma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6年

6 林秀斌;六盘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建星;吕梁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8 张世民;忻定盆地第四纪断块活动分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9 龚明权;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10 鲁人齐;龙门山中段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妮;四川盆地北缘构造热演化史与中—新生代隆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宋星童;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来自塔东南若羌凹陷的证据[D];浙江大学;2017年

3 马骥;西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琴;黔北—川南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沉降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刘鸣;西藏高原始新世与现今两期应力场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亓亮;西秦岭中新生代的造山作用及隆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刘兵;碎屑矿物年代学对佳木斯隆起隆升时间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0年

9 焦鹏伟;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就位机制及隆升剥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0 黎兵;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的沉积记录与地貌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0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40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