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晚白垩世—渐新世构造变形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0-10-21 03:40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洋-陆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华南东部构造演化过程、机制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等的关键,先后受控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特提斯构造体系;晚白垩世-渐新世是安第斯型陆缘向日本型陆缘性质转换的重要时期。瓯江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中的一个重要凹陷,中、新生界发育,完整地记录了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变形信息。本文基于近年来获取的最新地球物理数据,综合前人中、新生界研究成果,运用地震剖面开展精细构造解析、重要界面揭示、平衡剖面制作等方法,以瓯江凹陷为研究区,重点解剖区域内多期构造运动下瓯江凹陷的变形过程,探讨其晚白垩-渐新世构造变形及机制,主要取得了一下成果与认识:(1)基于钻井数据、二维地震解释成果,划分了研究区中、新生界地震层序与构造层,建立了统一的地层格架,详细总结出5类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反转构造样式、底劈构造样式;其进一步可分为地堑与地垒式、半地堑与复式半地堑、多米诺式、掀斜断块、挤压背斜、花状构造、雁列式构造、反转构造样式和底辟构造样式10种构造组合。(2)通过对研究区内的断裂、火成岩进行分析,认为区内断裂主要沿NE-NNE、NW向展布,发育少量小规模断裂,主要沿EW向发育。火成岩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主要为燕山期与喜山期。此外,断裂与岩浆岩具有较好的关联性,2者无论发育期次还是展布方向都紧密联系,体现了较为统一的形成机制。(3)通过区域构造分析及平衡剖面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于瓯江凹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分析,将研究区内构造演化具体划分为以下3个时期: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裂陷阶段,始新世坳陷阶段,中新世至今区域沉降阶段。
【学位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构造区划图,中国台湾,济州岛,含油气盆地


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区域构造位置地理位置上看,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东海大陆架之上,北部为韩国的济州岛东嘴,南侧为中国台湾岛,西邻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整体沿着 NE-SW布,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图 2-1)。

综合柱状图,盆地,中生界,闽江组


及钻井资料证实,东海陆架盆地内发育有中生代-下侏罗统福州组、上侏罗统厦门组、下白垩统渔门潭组(图 2-2、表 2-1)。同时,基于最新地震架盆地中生代地层除发育有白垩系与侏罗系外还盆内中生界发育、展布的认识,大致经历了早期局以及现阶段全区揭示的过程。在盆地北部,中生大的白垩纪地层(图 2-3,A、B)。据前人研究成分布范围逾 10×104km2。地震剖面质量的不断提,进而证实了盆地内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且分布广上也大多有分布,中生界主要分布在盆内海礁凸分布广、厚度大的特点,最大厚度逾 6000 m,平特征[39](图 2-4)。通过对闽江凹陷内 F1 井与 F盆地南部中生界上白垩统闽江组为滨海相的沉积滨浅海相的沉积环境[40]。

中生界,沉积环境,闽江组,福州组


除广布于各个凹陷外,凸起上也大多有分布,中生界主要分布在盆内海礁凸起以南地区(图2-3,C),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的特点,最大厚度逾 6000 m,平面上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39](图 2-4)。通过对闽江凹陷内 F1 井与 F2 两口钻井的分析可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上白垩统闽江组为滨海相的沉积环境,中—下侏罗统福州组则为滨浅海相的沉积环境[40]。图 2-2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地层综合柱状图Figure 2-2 Mesozoic strata integrated histogram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春爽;乔德武;须雪豪;李刚;梁建设;姜在兴;徐立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油气资源前景与选区[J];中国地质;2015年05期

2 郝乐伟;王琪;梁建设;唐俊;廖朋;;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油气成藏机制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3 ZHANG GuoWei;GUO AnLin;WANG YueJun;LI SanZhong;DONG YunPeng;LIU ShaoFeng;HE DengFa;CHENG ShunYou;LU RuKui;YAO AnPing;;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11期

4 张国伟;郭安林;王岳军;李三忠;董云鹏;刘少峰;何登发;程顺有;鲁如魁;姚安平;;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0期

5 张建培;余逸凡;张田;张绍亮;唐贤君;;东海西湖凹陷深盆气勘探前景探讨[J];中国海上油气;2013年02期

6 杨长清;杨传胜;李刚;廖晶;龚建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3期

7 杨艳秋;杨长清;李刚;龚建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3期

8 杨传胜;李刚;杨长清;龚建明;廖晶;;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3期

9 张建培;徐发;钟韬;张田;余逸凡;;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花港组层序地层模式及沉积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1期

10 朱扬明;周洁;顾圣啸;李颖;;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智高;东海陆架盆地闽江凹陷中生代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2 罗忠琴;丽水凹陷古新统储层特征与储层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杨永;利用重、磁异常研究东海南部中生界分布[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9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49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