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黔中寒武系第2统背甲连三叶虫进化生物学研究
【学位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Q915
【部分图文】:
2 图 1-1 早奥陶世三叶虫 Shumardia(Conophrys) salopiensis 的个体发育(引自 Stubblefield 1926[10], 图版 14)mardia(Conophrys) salopiensis 是代表最早的三叶虫个体发育被描述的。图中带有最长肋刺的胸节可作,显示了体节是如何随着生长从尾甲的末端过度到胸节的。注:图中的放大比例在本文中非实际比例
4 图 1-2 三叶虫个体发育展示的体节发育模式图(引自 Hughes et al. 2006[25], 图 2)叶虫的个体发育展示了体节发生规律,新的体节在尾甲后端的生长区域处最先显现出来,而尾甲的最前一个体节依次被释放成为铰连的胸节。增节变态(anamorphic)和表变态(epimorphic)因成虫期和分的转换阶段的体节表达现象不同而不同。M 代表的大肋节展示了一个体节是如何从最初地生长区域到最胸节。
图 3–1 化石采集地理图和产出地层图A,地理图显示:中国贵州省瓮安县永和镇朵丁剖面(五角星标记着化石采集点)。B,地层图显示:Duodingiaduodingensis 采集于朵丁剖面寒武系第 2 统第 3 阶明心寺组底部的钙质页岩(图中的迷你版三叶虫标志为采集层位)。 都与头盖存在轻微脱离的现象,因此这些标本可能说明了,这些个体代表蜕去的旧壳。除了这些完整的标本,还有些不铰连的外壳标本(像头盖、胸节、活动颊、尾甲),这些可能都是因为长时间的被暴露在海底,经过海浪的冲刷筛选、自然腐烂降解或生物扰动而形成的,之后再被埋藏。总体而言,这一化石层包含了长期搬运或降解的碎片、蜕去的旧壳以及死尸,证明了这段地层是经过长时间水流筛选而埋藏的一个古生态环境:长期腐烂或近距离搬用的个体、蜕壳不久的旧骨骼、完整的尸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敏;冯庆来;朱士兴;;华北中元古代燕山盆地生物群演化及其与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6期
2 ;New macroalgal fossils of the Kaili Biota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年01期
3 Michael STEINER;;Biodiversity and taphonomy of the Early Cambrian Guanshan biota,eastern Yunna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0年12期
4 伍孟银;童金南;傅晓平;赵元龙;;贵州凯里生物群中的陡山沱藻(Doushantuophyton Chen et Xiao)[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5 朱茂炎;;动物的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J];古生物学报;2010年03期
6 ;The newly-developed Cambrian bio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and chronostratigraphic scheme for South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22期
7 钱迈平;姜杨;余明刚;;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宏体碳质化石(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8 王约;王训练;黄禹铭;;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9 ;From Basin Black Shales to Platform Carbonate Rocks:A Study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for the Lower Cambrian of the Upper-Yangtze Region in South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7年05期
10 彭进;冯洪真;赵元龙;傅晓平;王宇轩;;贵州东部下寒武统杷榔组吐卓虫(Tuzoia)的发现[J];地质论评;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852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5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