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黄家湾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03:41
   黄家湾滑坡位于江油市敬元乡小石村黄家湾斜坡区,本文在总结滑坡区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以及现阶段变形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传递系数法和三维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对天然状态、降雨工况(降雨条件下滑体达到饱和状态时)以及地震工况(峰值加速度为0.15g的地震荷载)下黄家湾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黄家湾滑坡是一沿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滑动变形的土质滑坡。基岩岩性主要为灰质白云岩(D_3~(tn)),堆积体由第四系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Q_4~(al))和崩坡积成因的碎石土(Q_4~(col+dl))组成。滑坡空间结构简单,呈二元结构,为典型的堆积层滑坡。滑坡现阶段变形特征明显,有整体变形迹象,判断滑坡处于整体变形阶段,滑坡为潜在不稳定斜坡。(2)滑坡稳定性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岩性结构、临空状态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地震和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外在因素,也是主要诱发因素。降雨及地震条件下滑坡若发生整体破坏,将堵塞坡脚青江河支流形成堰塞湖,危及上下游小石村村民和敬元乡政府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利用传递系数法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为1.18,不产生剩余下滑力,滑坡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工况下,滑坡稳定系数为0.98,剩余下滑力1132kN/m,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系数为1.04,剩余下滑力63kN/m,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及地震条件下,滑坡由稳定状态转变为不稳定,滑坡易发生失稳破坏。(4)通过建立滑坡三维模型,运用FLAC~(3D)5.0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从滑坡的位移变化、应力分析角度,结合最大剪切应变增量、塑性区分布以及安全系数等结果,对不同工况下滑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滑坡是稳定的,降雨工况下滑坡不稳定,地震工况下滑坡欠稳定。对比不同工况下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评价结果可知,降雨对黄家湾滑坡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较大,地震影响相对较小。降雨和地震都会使滑坡产生变形失稳,特别是降雨条件下滑体达到饱和状态时,滑坡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灾害。在不稳定状态下,滑坡的前缘首先发生滑动破坏,继而牵引滑坡后部发生滑动变形,滑坡表现出牵引式滑坡的特征。(5)结合滑坡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在降雨及地震条件下滑坡有发生大规模失稳破坏的可能。滑坡若发生整体破坏将产生严重后果,建议尽快对黄家湾滑坡进行治理。本文推荐了两种治理方案,通过比选确定了最优方案。(6)本文利用FLAC~(3D)5.0软件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进行的数值模拟分析结论表明,不稳定状态下滑坡变形特征与实际查明的滑坡变形特征相符;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利用传递系数法对不同工况滑坡稳定性计算的结果一致。因此,文章结论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工况下黄家湾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状态,同时结论能够反映牵引式滑坡在不稳定状况下位移变形和稳定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4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应力和变形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1.2.2 降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研究
        1.2.3 地震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区环境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人类工程活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形态及边界特征
    3.2 滑坡空间结构及物质组成
        3.2.1 滑体特征
        3.2.2 滑床特征
        3.2.3 滑动带特征
    3.3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3.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5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5.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5.2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3.6 滑坡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3.6.1 发展变化趋势
        3.6.2 危害性预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稳定性计算和敏感因素分析
    4.1 基于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与稳定性评价
        4.1.1 传递系数法的基本原理
        4.1.2 计算剖面的选择
        4.1.3 计算工况
        4.1.4 滑面参数的选取
        4.1.5 滑坡推力计算和稳定性评价
    4.2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4.3 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3D5.0简介'>        5.1.1 FLAC3D5.0简介
        5.1.2 GID软件简介
    5.2 三维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用
        5.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5.2.2 三维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5.2.3 强度折减法求解滑坡安全系数的介绍
    5.3 天然状态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3.1 位移分析
        5.3.2 应力分析
        5.3.3 最大剪切应变增量和塑性区分布
        5.3.4 结论
    5.4 降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4.1 降雨工况下计算条件的假定
        5.4.2 位移分析
        5.4.3 应力分析
        5.4.4 最大剪切应变增量和塑性区分布
        5.4.5 结论
    5.5 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5.1 动力分析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
        5.5.2 加速度动力响应分析
        5.5.3 位移动力响应分析
        5.5.4 永久位移分析
        5.5.5 应力分析
        5.5.6 最大剪切应变增量和塑性区分布
        5.5.7 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防治建议
    6.1 滑坡防治的必要性
    6.2 滑坡治理方案建议
    6.3 治理工程最优加固位置确定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顺;党灿;;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6年16期

2 郑旭辉;孙进忠;邵安阳;梁志华;;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研究进展[J];华北地震科学;2015年04期

3 刘鹏飞;吕擎峰;李传波;;江油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与防治建议[J];路基工程;2014年05期

4 殷志强;赵无忌;褚宏亮;孙巍;;“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与“5·12”汶川地震对比分析[J];地质学报;2014年06期

5 郝建斌;;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4年01期

6 李剑;陈善雄;余飞;;基于最大剪应变增量的边坡潜在滑动面搜索[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7 杨光华;钟志辉;张玉成;王恩麒;;根据应力场和位移场判断滑坡的破坏类型及最优加固位置确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8 段建;言志信;郭锐剑;刘子振;;地震边坡岩土体破坏特征探讨[J];煤炭学报;2011年10期

9 杨光华;张有祥;张玉成;汤佳茗;;基于边坡变形场的抗滑桩最优加固位置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王万迁;刘加灿;穆启超;宋伟利;;江油市敬元乡新房村17社滑坡稳定性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钟志辉;基于应力场和变形场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徐颖;强降雨作用下类土质滑坡演化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张友谊;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金;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李星;抗滑桩—拱形系板—挡土墙组合结构治理滑坡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3 曹阳健;西山村滑坡地震力加卸载响应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4 马驰;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秋实;金沙江巴塘水电站特米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涌浪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博;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杜浚璘;ANSYS应力应变特征分析在金厂坝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董瑞;四川宣汉桐子园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玲玲;中江垮梁子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王涛;小湾水电站黑惠江库区西密滑坡复活成因机制及其危害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9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59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