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发布时间:2020-11-01 07:51
   干旱区的垂向水运移对湖泊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环境演变的研究却主要聚焦于区域降水的作用,对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环境演变研究比较缺乏。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较少,在沙漠腹地的丘间洼地发育众多的几乎没有地表径流的湖泊,是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有助于加深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机制和区域尺度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的理解。本论文选取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两个沉积剖面并通过对其进行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通过主要代用指标之间的对比,探讨了干旱区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环境的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的环境演变过程。根据巴丹吉林沙漠沉积记录,该区域沙漠湖盆环境变化可以分为6个阶段。11 ka之前为干旱的风成砂环境;11-10.2 ka以沼泽景观为主,乔木和灌木孢粉含量都较低,而禾本科(Gramineae)孢粉含量最高,旱生植物孢粉较少,沉积物粒径较细,蒿藜比较大,代表相对湿度的孢粉PCA1值较大,表明这一阶段环境转湿;10.2-7.2 ka以典型草原景观为主,禾本科植物孢粉含量减少,蒿属(Artemisia)和藜科(Chenopodiaceae)成为主导。沉积相从沼泽相转变成为湖相,环境更加湿润;7.2-5.6 ka以典型草原为主,蒿属和藜科依然是主导孢粉,蒿藜比较大,旱生孢粉含量达到最低,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最小,表明这一时期环境整体更加湿润,达到全新世以来最为湿润的时期;5.6-3.6 ka蒿属和藜科孢粉含量降低,麻黄属(Ephedra)孢粉含量增加,从典型草原景观转变成荒漠草原景观,孢粉浓度较低,蒿属减少,旱生植物孢粉增加,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增大,陆生植物增加,水生植物减少,表明这一时期环境转干;3.6-0.8 ka风水两相沉积,这一时期风成砂大量入湖,沉积物粒径较粗,湖泊进一步萎缩,松属(Pinus)和麻黄属花粉含量较高,蒿属、藜科孢粉相对减少,湖泊周围是荒漠草原景观,旱生植物孢粉较多,蒿藜比较低,挺水植物减少,环境更加干旱。在变化趋势上,粒径逐渐变细,旱生植物孢粉有减少趋势,表明环境整体有转湿的倾向。综上,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型湖泊在全新世表现为早中全新世环境逐渐转湿,中全新世最湿,晚全新世变干的环境模式。通过对AR剖面主要指标中持续时间较短(非千年尺度)的峰值进行分析,发现了10次快速环境变化事件,包括10.3 ka、7.4 ka、6.3 ka、4.2 ka、和0.4ka的湿润事件以及9.4 ka、8.2 ka、5.4 ka、2.8 ka和1.4 ka的干旱事件。并且这些事件中除6.3 ka和5.4 ka以外,在时间上都和北大西洋冷事件一致,是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响应。这些事件可以作为干旱区区域环境重建的对比模式和年代模式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两个剖面近千年来的代用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约公元900年至1380年巴丹吉林沙漠整体暖干,公元1380-1920年沙漠整体冷湿,与西北地区的环境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驱动。在小冰期内部存在三次明显的冷湿事件,分别为1450-1510年、1610-1680年和1750-1850年事件,这三次冷湿事件基本受减弱的太阳活动控制。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Q914;P5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候变化研究背景
    1.2 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1 全新世的开始
        1.2.2 全新世的分期
        1.2.3 全新世的不稳定性
        1.2.4 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
    1.3 季风区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4 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环境演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和湖泊
        2.1.2 巴丹吉林沙漠的气候水文条件
        2.1.3 巴丹吉林沙漠的植被土壤特征
        2.1.4 巴丹吉林沙漠的地质条件
    2.2 样品采集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粒度分析
    3.2 总有机碳与总氮含量
    3.3 易溶盐离子
    3.4 孢粉分析
    3.5 正构烷烃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解释
    4.1 沉积相
        4.1.1 ZZH剖面岩性描述
        4.1.2 AR剖面岩性描述
        4.1.3 扫描电镜解释
        4.1.4 ZZH剖面沉积相
        4.1.5 AR剖面沉积相
    4.2 年代序列
        4.2.1 巴丹吉林沙漠有机物碳库效应
        4.2.2 AR剖面测年结果
        4.2.3 ZZH剖面测年结果
        4.2.4 AR剖面和ZZH剖面的年代地层学对比
    4.3 粒度参数
        4.3.1 粒度解释
        4.3.2 ZZH剖面粒度参数
        4.3.3 AR剖面粒度参数
    4.4 总有机碳与总氮含量
    4.5 孢粉
    4.6 正构烷烃
        4.6.1 AR剖面正构烷烃
        4.6.2 ZZH剖面正构烷烃
    4.7 高湖面的地貌学证据
第五章 不同指标之间的对比
    5.1 粒度与正构烷烃参数关系
    5.2 粒度与孢粉记录关系
    5.3 孢粉与正构烷烃关系
第六章 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环境演变模式
    6.1 千年尺度环境演变
        6.1.1 ZZH剖面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结果
        6.1.2 AR剖面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结果
        6.1.3 ZZH剖面和AR剖面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的异同
    6.2 百年尺度的环境事件
    6.3 近千年来的环境演变
        6.3.1 AR剖面记录的近千年来的环境演变
        6.3.2 ZZH剖面记录的近千年来的环境演变
        6.3.3 巴丹吉林沙漠近千年来的环境演变
第七章 区域对比与讨论
    7.1 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的区域对比
        7.1.1 与巴丹吉林沙漠内部前人研究的对比
        7.1.2 与中国北方风成沉积记录的对比
        7.1.3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全新世环境对比
        7.1.4 与蒙古高原北部环境演变模式对比
        7.1.5 与新疆北部环境演变模式对比
        7.1.6 与青藏高原环境演变模式对比
        7.1.7 与华南环境演变模式的对比
        7.1.8 与季风边缘区环境演变对比
        7.1.9 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的驱动力探讨
    7.2 百年尺度冷事件
    7.3 近千年来环境演变区域对比及驱动机制探讨
    7.4 巴丹吉林沙漠沉积年代模式及其意义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波;;巴丹吉林沙漠[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5年10期

2 杨献平;;在公交车上想起当年和你谈恋爱[J];诗选刊;2016年Z1期

3 ;图说[J];飞碟探索;2016年10期

4 杨锐;;吹口琴的老人[J];初中生;2017年Z2期

5 张宇;杨子砚;;巴丹吉林沙漠的美丽曲线[J];今日中国;2017年05期

6 李诗媛;;平沙漠漠[J];北方文学;2017年09期

7 李荣棠;;走进巴丹吉林沙漠[J];中国国家旅游;2014年11期

8 张执浩;;巴丹吉林沙漠[J];诗选刊;2015年09期

9 黄业敏;;走进巴丹吉林沙漠[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年03期

10 ;我国内蒙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最大的鸣沙区[J];四川环境;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宁凯;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8年

2 刘斯文;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鸣沙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潘燕辉;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硝酸盐循环富集特征及其对古水文气候环境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4年

4 李恩菊;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沉积物特征的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巩艳萍;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对湖泊水均衡及其盐分变化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李卓仑;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晚第四纪湖泊年代学与气候背景[D];兰州大学;2012年

7 胡文峰;基于观测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气水热交换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张竞;阿拉善西部关键水文地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吴月;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地下水年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波罗;巴丹吉林沙漠湖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卢会婷;巴丹吉林沙漠苏木吉林湖区水分平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张壹;巴丹吉林沙漠盐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分布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常金龙;基于不同下垫面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CO_2通量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陈红宝;巴丹吉林沙漠气象观测与气候特征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胡文峰;巴丹吉林沙漠拐子湖地区春季风沙观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7 姜洁;《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特色文化游》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路俊伟;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地下水变化特征及流动方向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代建翔;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吕晓楠;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分析与环境重建[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5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65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