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声发射试验的各向异性介质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反演

发布时间:2020-11-01 19:25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开发与储层改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微地震震源都位于地下几千米深度范围,无法直接对定位结果进行检验。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声发射试验来对微地震技术方法、流程进行检验,并结合震源机制相关理论,尝试对页岩单轴受力断裂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声发射与微地震现象具有相似的产生原理,且两者产生的信号遵循着相同的变化规律。而相比之下,室内声发射试验更容易控制信号质量,获得高信噪比和强能量的有效信号,并可以通过与试件比对检验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结果。因此本文结合四川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特性,设计了一套声发射半圆弯对比试验,以模拟各向异性岩体局部受力断裂的情况,进而分析震源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流程的可靠性,并对反演结果进行简要分析,以了解岩石局部受力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试验过程分析与结果对比可以发现:(1)传统的微地震信号处理与定位方法对声发射信号也同样适用;(2)强能量定位震源与主裂缝走向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震源位置不只出现在裂缝张开区域;(3)各向异性介质在局部受力情况下会沿受力方向开裂,但存在沿层理面断裂的可能性;(4)结合科学的设计方案和精细化的试验操作,室内声发射试验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指导并解决工程问题。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31.4
【部分图文】:

流程图,声发射技术,流程图


第 2 章 声发射及微地震技术原理2.1 声发射技术基本概念及原理2.1.1 声发射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部产生应力集中,并有局部应力作用超出岩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引发岩石内部发生塑性变形,迅速释放应变能,产生弹性波的现象,称为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 AE)[1]。大多数声发射信号的能量很弱,人耳无法识别,故需要借助精密仪器进行检测[40],并由此发展出了声发射技术。简单的来说,声发射技术即指:被检测材料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应力场的不稳定分布,从而引起材料内部应力场失衡;内部发生变形、塌陷或断裂的部位作为声发射信号源发出弹性波;经过介质传播至材料表面的电子探头,当电子探头检测到的振动幅值超过预设门限时,将该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经过仪器内部简单处理后被记录下来的过程(如图 2.1 所示)。

声发射信号,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噪声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收探头与材料的耦合程度会决定引入噪声的大小,也可能会成为很强的噪声源。外加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带来的噪声,则使声发射信号的信噪比急剧降低。

示意图,信号特征,参数,示意图


2.1.3 声发射信号分析及处理方法因为声发射信号具有不确定性等特殊的信号特征,所以在声发射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有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图 2.2 所示为耿荣生[41]总结的声发射信号处理方法。但因为很多方法尚在测试或完善阶段,所以常规的声发射信号分析及处理过程一般使用的是:参数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波形相关法和小波变换法等。(1)参数分析法参数分析法,又称特征参数分析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信号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声发射信号分析,对其他领域也有着较好的适用性。该方法实则为信号时间域分析的一种手段,无需对信号进行其他处理,便可从原始记录波形上直接获取信号特征参数。如图 2.3 标注了几种常用的特征参数,表 2.1 中给出了对应参数的含义及用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灾害学;1998年01期

2 董积平;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高原地震;1996年04期

3 巴特;刘式南;;岩爆地震学[J];国际地震动态;1987年06期

4 梁尚鸿,束沛镒,卓钰如;京津唐地区(1986.4—12)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1988年02期

5 马林,卓钰如,梁尚鸿,束沛镒;京津唐地区(1987.4—1988.1)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1988年06期

6 牟义章;台湾地学研究机构简介[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2期

7 张开建;鄂尔多斯周缘地震活动震源机制与地震形变[J];山西地震;1988年04期

8 T.Lokaji ek;候建军;;构造应力方向与单断层地震动态[J];地震地质译丛;1989年04期

9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10 吴忠良,臧绍先;千岛—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状态[J];地震地质;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余洋洋;微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算法的优化加速[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严川;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郑建常;数字地震波形研究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张雄;微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的快速波形反演及搜索引擎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基于声发射试验的各向异性介质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刘兆才;天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与2017年精河Ms6.6地震发震断层性质的厘定[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3 翟亮;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4 罗钧;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5 崔华伟;基于震源机制的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在新不列颠和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的应用[D];防灾科技学院;2017年

6 洪娜;考虑震源机制的基础隔震结构反应谱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7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赵荣涛;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余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9 张佩;基于全波形匹配的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夏旻;用宏观地震资料反演历史地震震源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2865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65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