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

发布时间:2020-11-04 23:04
   现代人行为起源及演化研究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石叶技术作为现代人行为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认为是现代人所独有的石器技术.新的研究表明石叶技术与现代人群并不能完全对应,然而,石叶技术的规范性与多样性、时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使其在讨论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移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国境内主要的石叶遗存,本文指出中国北方主要存在两种石叶技术: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距今约4~3万年间,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相结合形成旧石器晚期初段的石器技术特征,该类遗址主要存在于中国的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技术上与西伯利亚、蒙古等地的同类发现相似,空间上与之相连且与中国北方石片技术遗存的分布具有明确的界线,可能指示了人群的迁入;距今约2.9~2.5万年间,棱柱状石叶技术与细石叶技术相结合,分布范围深入到了中国北方的腹地,但其代表人群的迁移或仅代表适应方式的扩散还未有定论.本文进一步指出,具体研究石叶遗存时应区分不同的石叶生产系统,避免将不同的石叶技术笼统的作为同一技术体系讨论其所代表的技术及人群扩散等.
【部分图文】:

示意图,剥片,棱柱,模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46卷第7期893图1勒瓦娄哇与棱柱状石叶剥片模式示意图(a)勒瓦娄哇石叶剥片模式示意图及考古遗址出土的勒瓦娄哇石叶石核(修改自Boda,1988);(b)棱柱状石叶石核剥片序列图(修改自Bordaz,1970)3中国含石叶遗存的旧石器遗址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常有关于石叶的报道.除晚更新世晚期遗址中典型的石叶外(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调查队,1987;李炎贤,1993;贾兰坡等,1964;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张晓凌等,2006;陈全家等,2006,2009,2010;Boda等,2013;高星等,2013a,2013b),在一些早更新世的遗址(如小长梁遗址)中也有报道(黄慰文,1985;陈淳等,2002).然而,小长梁遗址中的所谓“石叶”是极少数,形态也多不规整(李炎贤,1999),并且不存在相应的石叶石核和标志性技术产品(冠状石叶等).依据石叶及石叶技术的严格定义,这些早期遗址的所谓“石叶”并非系统石叶剥片的结果,而是其他剥片方法的意外产品,故而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重点讨论晚更新世晚期石叶遗存的技术类型、时空分布及其反映的考古学意义.中国含石叶遗存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北方、青藏高原地区,南方还未见可信的报道(图2);时间上这些遗址主要在氧同位素3阶段内(59~24ka,MIS3).从石叶的生产方法看,存在勒瓦娄哇石叶剥片方法与棱柱状石叶石核剥片方法;从石叶的生产技艺看,存在硬锤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或压制法,可能存在软锤打击法.以遗址为单元,石叶生产通常存在多种石叶剥片方法或与非石叶剥片方法的组合.这些遗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勒瓦娄哇石叶方法与棱柱状石叶石核方法共存;棱柱状石叶石核方法与细石叶剥片方法共存.还存在一些地表采集石制品,因数量过少,仅识别单一的剥片方法.3.1旧石器晚期初段(InitialUpperPaleolithic-IUP)遗址这一阶段的遗

丁村,水洞沟,西施,尾沟


李锋等: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894图2中国北方氧同位素3阶段(59~24ka)主要旧石器遗址及周边区域相关遗址1,骆驼石;2,冷湖1;3,黑马河1;4,鸽子山1;5,水洞沟2,7;6,水洞沟1,9;7,TX08;8.TX03;9,GY03;10,双堡子;11,长尾沟;12,徐家城;13,ZS08;14,ZL05;15,石峡口2;16,骨头沟;17,刘家岔;18,萨拉乌苏;19,乌兰木伦;20,榆树湾;21,峙峪;22,龙王辿;23,柿子滩29;24,丁村(7701);25,里村西沟;26,丁村(柴寺);27,下川;28,塔水河;29,北窑;30,龙泉洞;31,西施;32,皇帝口;33,老奶奶庙;34,小南海;35,当城;36,山顶洞;37,油房;38,王府井;39,转村;40,黑龙潭;41,古龙山;42,小孤山;43,庙后山;44,仙人洞;45,石人沟;46,石门山;47,学田;48,周家油坊;49,闫家岗;50,顾乡屯;51,黄山;52,十八站;53,金斯太;54,TsagaanAgui;55,ChikhenAgui;56,Orkhon1&7;57,Tolbor4;58,Kandabaevo;59,Tolbaga;60,VarvarinaGora;61,Makarovo4;62,KaraBom;63,Kara-Tenesh;64,Ust-Karakol1;65,Denisovacave;66,Anui2第1地点被发掘的时间较早,文化层年代与遗物的对应关系存在不确定性(高星等,2008a;Li等,2013a),然而新的年代学研究显示遗址旧石器文化层主要在距今43~33ka间(刘德成等,2009;Morgan等,2014;Nian等,2014a).石制品剥片技艺以硬锤直接打击法为主,方法包括勒瓦娄哇石叶方法、棱柱状石叶石核方法、勒瓦娄哇石片方法、简单石核剥片方法以及砸击法等(图3a和f)(Brantingham等,2001;彭菲,2012;Peng等,2014).石器类型以边刮器为主,但存在一定比例的端刮器和雕刻器等.以对第1地点1980年出土的2078件石制品的最新研究为例,勒瓦娄哇或似勒瓦娄哇石叶石核54件、棱柱状或似棱柱状石叶石核10件,分别占石核总数的49.1%和9.1%;标准石叶130件、长石片424件,分别占石片总数的7%和

石核,地点,棱柱,遗址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46卷第7期895图3中国北方IUP遗址中发现的不同技术类型的石叶石核(a)~(e)勒瓦娄哇石叶石核;(f)~(h)棱柱状石叶石核.(a),(f)水洞沟第1地点;(b),(c)榆树湾地点;(d),(h)骆驼石地点;(e),(g)十八站遗址第9地点剥片方法与第1地点相近,出土石制品417件,其中勒瓦娄哇石叶石核1件、棱柱状或似棱柱状石叶石核2件,分别占石核总数的11.1%和22.2%;完整石叶45件、石叶残段104件,分别占石片总数的7%和38.1%(彭菲等,2013).遗址的光释光年龄距今42~27ka(刘德成和裴树文,2013),由于文化层过于靠近地表,且光释光年代数值与地层深度的吻合关系较差,其年代仅具参考价值.水洞沟遗址第7和第12地点也有石叶的报道(Pei等,2012;王惠民等,2013),第7地点所谓的“石叶”比例极低,仅占全部石制品的0.2%,它们更有可能是简单石核剥片的意外产品;第12地点主体遗存为细石叶剥片产品,未发现系统剥离石叶的石叶石核,也未发现具有石叶标志性技术特征的产品(仪明洁等,2015),因此这些石叶有可能是细石核预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3.1.2呼玛十八站遗址遗址经过多次采集和发掘,但仅有2005年发掘的75075地点的材料可见详细报道(魏正一和干志耿,1981;张晓凌等,2006).遗址未经扰动的C层出土石制品24件,包含似棱柱状石叶石核1件(4.2%)、完整石叶4件(16.7%)、石叶断片3件(12.5%).该层的光释光年代约为(24.7±1.7)ka(张晓凌等,20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仪明洁;高星;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5年02期

2 王幼平;汪松枝;;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J];人类学学报;2014年03期

3 高星;;更新世东亚人群连续演化的考古证据及相关问题论述[J];人类学学报;2014年03期

4 高星;王惠民;关莹;;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J];人类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周振宇;关莹;高星;王春雪;;水洞沟遗址的石料热处理现象及其反映的早期现代人行为[J];科学通报;2013年09期

6 陈福友;李锋;王惠民;裴树文;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刘德成;张晓凌;关莹;高星;;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2012年04期

7 彭菲;高星;王惠民;陈福友;刘德成;裴树文;;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带有刻划痕迹的石制品[J];科学通报;2012年26期

8 李锋;;石叶概念探讨[J];人类学学报;2012年01期

9 关莹;高星;李锋;裴树文;陈福友;周振宇;;MIS3晚期阶段的现代人行为与“广谱革命”:来自水洞沟遗址的证据[J];科学通报;2012年01期

10 赵海龙;;细石叶剥制实验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锋;陈福友;汪英华;高星;;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石叶技术所反映的技术扩散与人群迁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2 林壹;;华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中的关键变化[J];文物春秋;2016年02期

3 李有骞;;细石器的概念与研究方法[J];北方文物;2016年01期

4 赵凌霞;张立召;杜抱朴;年小美;郑远文;张忠文;王翠斌;王新金;蔡回阳;;贵州毕节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J];人类学学报;2016年01期

5 吴新智;徐欣;;从中国和西亚旧石器及道县人牙化石看中国现代人起源[J];人类学学报;2016年01期

6 郭正堂;任小波;吕厚远;高星;刘武;吴海斌;张春霞;张健平;;过去2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人类适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01期

7 仪明洁;裴树文;陈福友;王惠民;高星;;水洞沟第12地点楔形石核“操作链”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5年02期

8 王春雪;冯兴无;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张晓凌;关莹;高星;;宁夏水洞沟遗址第8地点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15年04期

9 魏屹;Francesco D'ERRICO;高星;;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研究:现状与意义[J];人类学学报;2016年01期

10 项义华;;区域水环境与浙江史前文化变迁[J];浙江学刊;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仪明洁;;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J];考古与文物;2014年05期

2 王社江;鹿化煜;张红艳;孙雪峰;陈英勇;弋双文;张改课;邢路达;孙伟刚;;陕西蓝田地区新发现黄土地层中的旧石器及其年代[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3 Shejiang Wang;Huayu Lu;Hongyan Zhang;Xuefeng Sun;Shuangwen Yi;Yingyong Chen;Gaike Zhang;Luda Xing;Weigang Sun;;Newly discovered Palaeolithic artefacts from loess deposits and their ages in Lantian,central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07期

4 李小强;高强;侯亚梅;赵克良;孙楠;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周新郢;;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MIS3阶段的植被与环境[J];人类学学报;2014年01期

5 高星;王惠民;关莹;;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J];人类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张乐;张双权;徐欣;刘德成;王春雪;裴树文;王惠民;高星;;中国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广谱革命的新视角:水洞沟第12地点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4期

7 周振宇;关莹;高星;王春雪;;水洞沟遗址的石料热处理现象及其反映的早期现代人行为[J];科学通报;2013年09期

8 李锋;陈福友;高星;刘德成;王辉;张东菊;;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的年代[J];人类学学报;2013年04期

9 LIU Decheng;GAO Xing;LIU Enfa;PEI Shuwen;CHEN Fuyou;ZHANG Shuqin;;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t Shuidonggou Locality 2 in Northwest China at ~72-18 kaBP[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2年06期

10 ;An engraved artifact from Shuidonggou,an Early Late Paleolithic Site in Northwest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3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达源,冯文科,陈俊仁;晚更新世晚期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J];地理研究;1989年04期

2 马保起,李德文,郭文生;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3 孙湘君;;陕西渭南北庄村晚更新世晚期古植被的再研究[J];第四纪研究;1989年02期

4 那平山,李寒雪,张汝民,徐树林;大兴安岭根河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生态环境变迁[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潘文静;喻建新;常浩;江尚松;;青藏高原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植被演替与环境变迁[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6 范淑贤,赵景波,吴锡浩,童国榜,张俊牌;秦岭太白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环境变迁[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7 王宗太;博格达峰区南坡晚更新世晚期冰水河的出山地表径流估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2期

8 张英礼 ,黄兴根 ,焦振兴 ,孙秀萍 ,赵希涛;北京平原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4年01期

9 王曼华;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植物群与古气候指标初探[J];冰川冻土;1987年03期

10 史凯;;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J];现代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玉英;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二龙湾玛珥湖植被与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志君;内蒙古东乌旗中蒙边界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870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70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