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部分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21:42
   西双版纳地区位于云南西南部,隶属滇藏地热带,具有良好的地热背景。区域内发育有澜沧江大断裂,地下热储带分布于华力西期-印支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中,这都为众多温泉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地热基础。通过对研究区温泉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的研究,既可以丰富地热学的认识又对促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9个温泉,共取得温泉水样16个,雨水样1个。分别为付腊温泉、勐满地热田、曼召温泉、勐阿街温泉、孙欢温泉、曼洒温泉、东风农场七分场温泉、曼蚌温泉和曼迈温泉。研究区温泉的水温为43℃~85.5℃,pH值为6.5~8.1,TDS约在300-370 mg/L,属于中低温低矿化度型温泉。Eh值普遍较低,在-388 mV到-257 mV之间,指示地下水体为较强的还原环境。利用AquaChem软件对泉水水样数据进行分析,水化学类型全部为为HCO_3-Na型,其成因主要是地下水大面积溶滤花岗岩基岩。除异常点(勐满地热田、曼召温泉)外,热水中F~-和H_2SiO_3含量普遍较高,F~-含量均在10 mg/L以上,H_2SiO_3含量40.6~130mg/L,分别达到了氟水和硅水的命名标准。次要组分含有Fe和HBO_2,含有Br、I、Li、Sc、Cs、Sr、W和Rb等微量元素。根据研究区温泉中的水化学成分,可知研究区温泉水不可饮用,但用于沐浴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功效。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温泉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估算温泉的补给区高程在870-1300 m左右,补给区温度约为7℃,热水循环深度大部分在2200-3000m左右,属于深循环泉。通过综合应用多矿物溶解平衡曲线、二氧化硅地热温标、硅焓方程和硅焓图解法计算得出地下热水深部热储温度范围为81-170℃左右,属于中低温地热系统,浅层地下水混入比例约为55-80%。研究区温泉的成因可总结为受周边山地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历深循环受大地热流加热并不断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后,沿断裂带上升出露成泉,并在上升途中与浅层地下水发生不同比例的混合。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41;P314.1
【部分图文】:

西双版纳,地理位置


图 2-1 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图西双版纳意为 12 个行政区,自治州的州政府为景洪市。西双版纳是云南省对外(尤其是面向东亚、东南亚)开放的窗口,特别是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国家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新探索的重要载体。

云南西部,岛弧带


图 2-2 云南西部构造简图(据范承钧,1993,有改动)单元名称:I-藏滇板块:I1-腾冲陆缘活动带 I2-保山地块 I3-昌宁-澜沧弧后隆起带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Ⅱ1-澜沧江岛弧带 Ⅱ2-兰坪-思茅中生代地堑 Ⅱ3-哀牢山晚槽 Ⅱ4-哀牢山推覆带 Ⅱ5-中甸岛弧带 Ⅲ(Ⅲ1)-扬子古陆

地质矿产,云南省,辉绿岩,辉长岩


图 2-3 研究区地层构造简图(据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4-早白垩统;5-晚侏罗统;6-中侏罗统;7-晚三叠统;8叠统;9-晚二叠统;10-早二叠统;11-石炭系;12-下古生界;13-中元古界澜沧群;14古界大勐龙群;15-辉长岩、辉绿岩、镁铁岩,未分;16-辉长岩、辉绿岩、镁铁岩,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言;;洱源温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7年09期

2 熊玉旺;;云南某地蚀变玄武岩型铷铯矿工艺矿物学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17年02期

3 王舫;刘福来;刘平华;施建荣;蔡佳;;澜沧江南段临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4年10期

4 杨丽芝;林尚华;佟照辉;祁晓凡;尚浩;;华北平原中部重碳酸钠型水的成因探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5 李保珠;李峰;周沛洁;;云南景洪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1年05期

6 高芳蕾;杨小强;吴国爱;傅杨荣;陈育文;;海南岛温泉特征与地下热水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新忠;强巴扎西;彭兴阶;;藏东滇西澜沧江断裂带地质属性讨论[J];云南地质;2008年03期

8 周海燕;周训;柳春晖;虞岚;李娟;梁永国;;广东省从化温泉热矿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岳清;杨建民;徐德才;杨建华;;云南澜沧江南段火山岩演化及其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特点[J];矿床地质;2006年04期

10 袁玉松;马永生;胡圣标;郭彤楼;付孝悦;;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875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75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5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