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618.13
【部分图文】: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完成工作量文在研究过程中,共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整理、数据工区建立以及相关图件编绘等工作量。具体如下:系统调研了关于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四川盆地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科研项目报告以及前人的野外资料,包烃源岩及成藏等各个方面,同时进行整理分析;系统筛选出盆组地层的钻井 95 口,收集了相关钻录井及测井资料,加载创建开展研究区测井曲线处理 95 口,在完成与原始资料校对的基野外露头观测及采样分析结果,在室内编绘单井、联井沉积剖等值线图、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图及其他相关图件共计 31 幅(表
2 区域地质概况2.1 构造发育特征四川盆地是一个在早期克拉通基础上,经多期次构造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叠合盆地(金以钟,1994;王学军,2015)。盆地整体呈 NE 向菱形展布,四周被海拔介于 1500-3000m 的山脉围绕,面积约为 19×104km2。盆地北面以秦岭米仓山-大巴山褶皱断裂带为界,并与华北板块相邻;东界为八面山断褶带;西界为龙门山断褶带,紧邻青藏高原地块;南面与大娄山褶皱断裂带—峨眉山、凉山断块带为界(图 2-1)。盆地内地层普遍被侏罗纪和白垩纪(J-K)的巨厚砂泥岩红层所覆盖,受构造作用的影响明显,据此可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其它背斜区则多出露二叠-三叠系地层,向斜区则多为侏罗系红层。区内勘探发现有普光气田和涪陵气田。2.1.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的构造演化特征。自晚元古代以来,大致可划分出 6个主要构造旋回(图 2-2),即扬子旋回、加里东旋回、海西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 6 个旋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旭升;胡东风;李宇平;段金宝;季春辉;段华;;四川盆地元坝气田发现与理论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年01期
2 张廷山;何映颉;伍坤宇;林丹;张朝;;筠连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相及聚煤控制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7年01期
3 田景春;林小兵;郭维;张翔;黄平辉;;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谢军;张浩淼;佘朝毅;李其荣;范宇;杨扬;;地质工程一体化在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的实践[J];中国石油勘探;2017年01期
5 杨跃明;文龙;罗冰;宋家荣;陈骁;王小娟;洪海涛;周刚;何青林;张晓丽;钟佳倚;刘冉;山述娇;;四川盆地达州—开江古隆起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6年08期
6 郭旭升;胡东风;魏志红;李宇平;魏祥峰;;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与勘探认识[J];中国石油勘探;2016年03期
7 陈英富;秦娟;王艳红;李凤春;;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条件[J];地质与勘探;2016年02期
8 何治亮;金晓辉;沃玉进;李慧莉;白振瑞;焦存礼;张仲培;;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J];中国石油勘探;2016年01期
9 秦胜飞;杨雨;吕芳;周慧;李永新;;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来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10 郭少斌;付娟娟;高丹;李贺洋;黄家国;;中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加强;滇东南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构造背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876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7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