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俯冲带岩浆岩和冰碛岩的钒同位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0:45
   钒(V)是一个对氧逸度敏感的元素,有两个稳定同位素,51V和50V。由于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V同位素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目前的自然观测和理论计算工作表明,V同位素在高温和低温下都可以发生明显的分馏。V同位素作为新的地球化学工具,显示了在行星形成、核幔分异、壳幔演化、岩浆作用、岩浆矿床形成等重要地球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开展V同位素研究的前提是认识其分馏机制,查清重要储库的V同位素组成。目前重要储库的V同位素研究仍然缺乏,高温下Ⅴ同位素分馏尺度和分馏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对V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同位素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对来自全球典型的3个俯冲带,具有成因联系和演化序列的岩浆岩进行了高精度的V同位素和Fe同位素分析,补充了重要储库的钒同位素组成。原始岛弧玄武岩来自不同的源区,流体、沉积物、俯冲洋壳物质加入情况、部分熔融程度不同,但它们的V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平均值为-0.82±0.10‰(2SD,n=16),与MORB的平均V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同一个岛弧上(勘察加),不同位置的样品的V同位素组成也很接近,平均值为-0.82±0.10%a(2SD,n=12),表明在当前精度下,源区复杂的地质过程对V同位素的影响不明显。结合前人工作以及元素指标可以发现,岩浆演化过程中的V同位素分馏主要是由矿物分离结晶引起的,主要控制V的几种矿物都有结晶的标志。通过瑞利分馏模拟得到矿物和熔体之间V同位素分馏值约为-0.15‰,略大于从洋中脊岩浆岩中得到的结果(-0.10‰)。所有样品的V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达到0.38‰,大于洋中脊岩浆岩的范围(~0.30‰),但是要远小于前人报导的马里亚纳俯冲带岩浆岩的V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2‰)。俯冲带岩浆岩的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比Ⅴ同位素小,并且与岩浆演化指标没有相关性,说明在相似的岩浆成分变化范围内,V同位素比Fe同位素对岩浆分异更加敏感。由此我们对本工作中所有俯冲带岩浆岩的V同位素组成与Si02含量进行拟合,得到了一条直线,从而将V同位素作为岩浆演化的指标。第二个工作是测量古老冰碛岩的V同位素组成,这些冰碛岩涵盖了新生代之前地球上所有的冰期记录(4次)。冰碛岩是代表古老上地壳的理想样品,但是其Si02含量会因为原岩受到后期改造而变得不准确。结合前人以及本文的第一个工作,我们认为V同位素受风化、蚀变等改造作用的影响小,因此能够很好的保留原始样品的信息。我们利用俯冲带岩浆岩研究中得到的V同位素组成与SiO2含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冰碛岩真实的Si02含量,从而直接制约大陆上地壳成分随时间的演化情况。结果显示,从中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以及古生代,冰碛岩的V同位素组成升高,计算所得的Si02含量从中太古代(3.0~2.9Ga)的48~49wt.%升高到古元古代(2.4~2.2Ga)的~54wt.%,再升至新元古代(0.7~0.58Ga)的57~64 wt.%,新元古代之后大陆上地壳Si02含量基本不变。对应大陆上地壳从基性到中酸性成分的演化规律。根据我们的结果可以推测,板块构造活动启动的时间应该在3.0Ga之后。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597
【部分图文】:

变价元素,价态,对应关系,玻璃


(2)测定岩石学标样的V、Fe同位素组成,共8种,17件(包括重复包括由芝加哥大学Nicolas?Dauphas教授提供的BCR-2岩石学标样,来验室BCR-2标样的V同位素测试值与文献报道值存在差异的原因。??(3)俯冲带岩浆岩V、Fe同位素分析:V同位素47件,Fe同位素30(4)古老冰碛岩样品V同位素分析:溶样24件,完整分析20件。溶样用30%v/vH2O2+浓HN03、马弗炉灰化、微波消解法三种条件实验处品。??(5)测试化学提纯之后的基质元素含量并计算回收率。??注:以上同位素测定工作在中国科大超净实验室和Neptune?plus?MC-ICP室完成,元素含量测定工作在ICP-MS实验室完成。??(4)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共3次: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地合学术年会,2017年在青岛举办的“地球化学进展”研讨会,2017年在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5)文献调研不少于100篇。??

马里亚纳,测量次数,岛弧火山岩,冰碛岩


〇?Paleozoic?tillitas?^?Neoproterozoic?Ulliles??@?Paleoproterozolctillitcs?@?M??oarch?an?tlllitvs??图2.2本论文中俯冲带岩楽岩(勘察加、Kick’em?Jenny火山岩,阿留申侵入岩)和冰碛岩??样品在全球的位置图,图片修改自Huang?et?aL?(2016)和Gaschnig?et?al.?(2014)。??33??

马里亚纳,冰碛岩,测量次数,岛弧火山岩


?25??Runs?number??图2.1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样品的V同位素测量精度(2SD)与测量次数(Runs?number)??的关系图,数据来自Prytulaketa丨.(2017)。??Subductionzone?8pr??ding?ridg??offset?by?lr?n?r〇rm?faults??Subductlon?>on??lavas?Subduction?xona?intrusive?rocks??〇?Paleozoic?tillitas?^?Neoproterozoic?Ulliles??@?Paleoproterozolctillitcs?@?M??oarch?an?tlllitvs??图2.2本论文中俯冲带岩楽岩(勘察加、Kick’em?Jenny火山岩,阿留申侵入岩)和冰碛岩??样品在全球的位置图,图片修改自Huang?et?aL?(2016)和Gaschnig?et?al.?(201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辉;邓志辉;高祥林;陈梅花;杨竹转;;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2 宋茂双,谢鸿森,徐有生;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04期

3 怀斯;王沛;;俯冲带大地震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9期

4 洪汉净,罗焕炎;西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东部构造的影响[J];中国地震;1989年04期

5 M.K.Mcnutt ,李红梅;大陆俯冲带弹性板块厚度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3期

6 冷伟;毛伟;;俯冲带热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6期

7 姜辉;;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以日本俯冲带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11期

8 周留煜;;大洋板块俯冲带角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2年01期

9 罗志立;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4年04期

10 黄德志,高俊,戴塔根;俯冲带流体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J];地学前缘;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辉;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2 段永红;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尚继宏;马尼拉海沟中北段俯冲带特征对比及区域构造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刘鑫;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黄建;大陆俯冲带Nb/Ta分异和元素迁移: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变质脉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张斌;马里亚纳俯冲带分段性及其成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薛艳;巨大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曾云川;拉萨地块晚三叠纪-晚侏罗纪岩浆-构造演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9 范建柯;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10 陈传绪;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地震火山活动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笙谕;俯冲带岩浆岩和冰碛岩的钒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杨新格;俯冲带板间地震的位移谱阻尼比修正系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3 郑旭;俯冲带地震动衰减关系探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4 马鹏斐;侏罗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胡珊;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的重力异常特征及俯冲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徐永江;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的元素活动性[D];西北大学;2014年

7 黄骥超;基于地震观测资料的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8 郝彦春;俯冲带地震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郭爱军;增生楔构造变形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毛伟;俯冲带热结构的动力学模型约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0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890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