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05:31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基础地质背景及覆盖型岩溶塌陷发育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铜陵、池州、安庆三市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归纳总结了区内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进而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位下降致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最后对区内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建议进行探讨总结。得出结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位波动致塌,特别是水位下降致塌为本地区主要致塌模式。包括人为开采地下水过程中的岩溶塌陷,矿山排水初期、矿井突水引起的水位快速下降导致的岩溶塌陷。其致塌机理包括两种:其一潜蚀式塌陷,为本区主要致塌机理;其二真空吸蚀式塌陷。(2)、特别指出:池州市存在天然因素致塌,地下水的季节性波动所引起的潜蚀式塌陷和江西九江地震导致的振动式塌陷。(3)、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典型的粉质粘土覆盖灰岩地层在水位下降下的塌陷进行了研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岩溶塌陷分布图(据雷明堂等,2002)??Fig?1.1?National?distributio?打?of?karst?collapse?(According?Leiming?Tang?et?al,??2002)??
安徽省沿江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长王角西缘,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和自然延伸带。地理位置优越,由宪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原巢湖市、??池州组成,共辖20个县,止地总面积3913km2,如图2.1。随着京沪高速、宁西、??宁铜复线、宜杭复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建成和开通,沿江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加凸显,外加区内多条高速公路和国家一类口岸,长江黄金水道又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港曰设施初具规模,使安徽沿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味苗气’;,??Kjt?r?/:??取…於I??图2.1安徽省沿江地区城市位置示意图??Fig?2.1?Diagram?of?the?city?along?the?Yangtze?民iver?in?Anhui?Province??2丄1地形地貌??本区北W池一太断裂与江淮波状平原接壤,南至青阳,东与苏南平原酣邻。??区内低山、丘陵、平原俱存,其中平原、波状平原占总面积的80%。北部地区1^??低山、丘陵、平原为主,区内レッ安庆一献阳一无为一含山一线为界,W北多发育??低山丘陵和波状平原
部出现变形塌陷。此外,塌陪区北东侧水塘自12月17日起发生漏水,水面下降??速度约每天6?.9cm,至12月29日塘水全部漏失,底部见3处塌洞。本次调查时??两处鱼塘照片见图3.5、3.6。??||??图3.5?2014/6北部未回填鱼塘?图3.6?2014/6南部已回填鱼塘??Fig?3.5?2014/6?the?northern?ponds?not?Fig?3.6?2014/6?southern?ponds?have??backfill?been?backfilled??4、顺安化区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矿床水文地质补勘阶段,当时D2孔(后改为??"3号供水井")抽水试验期间,共产生5个塌陷坑,主要分布于抽水并附近。??1975年口月、1976年12月,在矿山两次强力排水期间,勘查区内共产生6??处塌陷,主要分布在地表沿河地带,最大岩溶塌陷坑直径为9米,深3米,伴生??四条长200m左右的裂缝,宽3?15cm,裂缝横切河床、公路,致使供水管变形、??爆裂。??3号供水井开采期间,产生6处塌陷,主要分布在供水井周围农田及塘项村,??该井于2004年关停。??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在塘项村发生8处塌陷,村民房屋裂缝的大小和??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的初步思考[J]. 金晓文,陈植华,曾斌,张文慧,史婷婷. 中国岩溶. 2013(04)
[2]安庆市怀宁县马山口地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J]. 潘国林,方涛,蔡生来,洪天求. 中国岩溶. 2013(02)
[3]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J]. 刘勇健,刘雅恒,刘湘秋,王颖,刘意美.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3(01)
[4]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临界裂隙开度模型试验研究[J]. 任新红,郭永春,王清海,孙金辉,彭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05)
[5]线性工程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J]. 戴建玲,雷明堂,蒋小珍. 中国岩溶. 2012(03)
[6]广州市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对策的研究[J]. 程鉴基. 铁道工程学报. 2012(01)
[7]淮南煤矿区岩溶塌陷现状及形成条件分析[J]. 高锡擎,王来斌,许光泉,沈金山. 中国煤炭. 2011(11)
[8]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J]. 骆荣,郑小战,张凡,张北京,陈建新,易顺民. 热带地理. 2011(06)
[9]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岩溶塌陷发育规律研究[J]. 唐万春,许模,于贺艳. 地质与勘探. 2011(04)
[10]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J]. 袁杰,高宗军,马海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重大工程岩溶塌陷防治综合研究[D]. 邓启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硕士论文
[1]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 王辉.合肥工业大学 2014
[2]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D]. 赵彤.合肥工业大学 2014
[3]基于层次分析与概率计算综合法的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分析[D]. 周森.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厚覆盖型岩溶区土洞顶板稳定性研究[D]. 赵帅军.成都理工大学 2009
[5]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岩溶塌陷模式及致塌因素的研究[D]. 于贺艳.成都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6357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岩溶塌陷分布图(据雷明堂等,2002)??Fig?1.1?National?distributio?打?of?karst?collapse?(According?Leiming?Tang?et?al,??2002)??
安徽省沿江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长王角西缘,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和自然延伸带。地理位置优越,由宪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原巢湖市、??池州组成,共辖20个县,止地总面积3913km2,如图2.1。随着京沪高速、宁西、??宁铜复线、宜杭复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建成和开通,沿江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加凸显,外加区内多条高速公路和国家一类口岸,长江黄金水道又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港曰设施初具规模,使安徽沿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味苗气’;,??Kjt?r?/:??取…於I??图2.1安徽省沿江地区城市位置示意图??Fig?2.1?Diagram?of?the?city?along?the?Yangtze?民iver?in?Anhui?Province??2丄1地形地貌??本区北W池一太断裂与江淮波状平原接壤,南至青阳,东与苏南平原酣邻。??区内低山、丘陵、平原俱存,其中平原、波状平原占总面积的80%。北部地区1^??低山、丘陵、平原为主,区内レッ安庆一献阳一无为一含山一线为界,W北多发育??低山丘陵和波状平原
部出现变形塌陷。此外,塌陪区北东侧水塘自12月17日起发生漏水,水面下降??速度约每天6?.9cm,至12月29日塘水全部漏失,底部见3处塌洞。本次调查时??两处鱼塘照片见图3.5、3.6。??||??图3.5?2014/6北部未回填鱼塘?图3.6?2014/6南部已回填鱼塘??Fig?3.5?2014/6?the?northern?ponds?not?Fig?3.6?2014/6?southern?ponds?have??backfill?been?backfilled??4、顺安化区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矿床水文地质补勘阶段,当时D2孔(后改为??"3号供水井")抽水试验期间,共产生5个塌陷坑,主要分布于抽水并附近。??1975年口月、1976年12月,在矿山两次强力排水期间,勘查区内共产生6??处塌陷,主要分布在地表沿河地带,最大岩溶塌陷坑直径为9米,深3米,伴生??四条长200m左右的裂缝,宽3?15cm,裂缝横切河床、公路,致使供水管变形、??爆裂。??3号供水井开采期间,产生6处塌陷,主要分布在供水井周围农田及塘项村,??该井于2004年关停。??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在塘项村发生8处塌陷,村民房屋裂缝的大小和??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塌陷机理定量研究的初步思考[J]. 金晓文,陈植华,曾斌,张文慧,史婷婷. 中国岩溶. 2013(04)
[2]安庆市怀宁县马山口地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J]. 潘国林,方涛,蔡生来,洪天求. 中国岩溶. 2013(02)
[3]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J]. 刘勇健,刘雅恒,刘湘秋,王颖,刘意美.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3(01)
[4]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临界裂隙开度模型试验研究[J]. 任新红,郭永春,王清海,孙金辉,彭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05)
[5]线性工程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J]. 戴建玲,雷明堂,蒋小珍. 中国岩溶. 2012(03)
[6]广州市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对策的研究[J]. 程鉴基. 铁道工程学报. 2012(01)
[7]淮南煤矿区岩溶塌陷现状及形成条件分析[J]. 高锡擎,王来斌,许光泉,沈金山. 中国煤炭. 2011(11)
[8]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J]. 骆荣,郑小战,张凡,张北京,陈建新,易顺民. 热带地理. 2011(06)
[9]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岩溶塌陷发育规律研究[J]. 唐万春,许模,于贺艳. 地质与勘探. 2011(04)
[10]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J]. 袁杰,高宗军,马海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重大工程岩溶塌陷防治综合研究[D]. 邓启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硕士论文
[1]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研究[D]. 王辉.合肥工业大学 2014
[2]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D]. 赵彤.合肥工业大学 2014
[3]基于层次分析与概率计算综合法的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分析[D]. 周森.华南理工大学 2012
[4]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厚覆盖型岩溶区土洞顶板稳定性研究[D]. 赵帅军.成都理工大学 2009
[5]武广客运专线英德段岩溶塌陷模式及致塌因素的研究[D]. 于贺艳.成都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0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0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