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重点砂组沉积微相及有利目标区优选

发布时间:2020-12-21 04:47
  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分层矛盾突出,储层有待精细刻画,油水分布复杂多变,在此基础上如何优选有利区是难点也是重点。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主干封闭剖面的标准层、标志层及分级组合对比,以断层对比模式、沉积厚度对比模式、洪泛、河泛面对比模式为指导,井震结合,逐级分区闭合渐进推开的方法对研究区1918口井进行沉积期次划分与对比,细分为2个砂组、10个沉积时间单元,建立了达单期河流旋回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并提出西南薄东北厚、西部薄中部最厚东部稍厚的地层沉积特征。在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取心井资料来分析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识别出1种亚相4种微相13种能量单元,并结合电测特征来建立测井微相模式。将前人研究成果与此次认识相结合,得出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Ⅳ、Ⅴ砂组为西南保康物源。开发区平面沉积微相解剖与小层平面沉积微相研究,揭示出目的层段为远源缓坡顺凹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呈多支分叉条带状展布,从而恢复了储层的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序列。通过物性、单层砂岩厚度、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形成了储层特征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孔隙度、渗透率、单层砂岩厚度、沉积微相等参数进行储层分类,分为I类储层、Ⅱ...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2.2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4 完成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特征
    1.2 区域地层特征
    1.3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与对比
    2.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的意义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现状
        2.2.1 地质分层现状
        2.2.2 面临的问题
    2.3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
        2.3.1 划分原则及依据
        2.3.2 测井曲线选取
        2.3.3 分层方案及依据
    2.4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
        2.4.1 研究区对比易出现错误的原因
        2.4.2 标准层、参照层的识别及特征
        2.4.3 井间对比方法
        2.4.4 跨区封闭骨架剖面控制下的逐级控制与闭合对比
        2.4.5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三章 沉积相、微相类型及特征
    3.1 沉积环境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粒度分布特征
        3.2.3 泥岩颜色
        3.2.4 微相类型及特征
    3.3 单井相分析
    3.4 测井微相模式识别
第四章 小层平面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4.1 物源分析
    4.2 开发区平面沉积微图解剖
    4.3 小层平面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4 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
第五章 有利区预测
    5.1 储层有利区
        5.1.1 储层特征
        5.1.2 有利沉积微相类型
        5.1.3 有利储集相带
    5.2 油水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
        5.2.1 油水平面分布特征
        5.2.2 油水垂向分布特征
        5.2.3 油水分布受控因素
    5.3 有利区带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砂体地震描述技术[J]. 连晓亮,郭波,闫巧洁,姜忠诚,张昌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5)
[2]大情字井地区青山口组二段Ⅳ砂组和Ⅴ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 张玉,王雅春,关晓强,林晓海,彩彩.  石油物探. 2010(01)
[3]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J]. 于兴河,李胜利.  沉积学报. 2009(05)
[4]物源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一段地层为例[J]. 徐田武,宋海强,况昊,王英民,陈莉琼,齐立新.  地球学报. 2009(01)
[5]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 于兴河.  地学前缘. 2008(01)
[6]利用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沉积微相展布与演化规律分析油田开发调整方向[J]. 李胜利,赵舒,付菊,秦秉操,柳林旺.  地学前缘. 2008(01)
[7]中国沉积学的今后发展:若干思考与建议[J]. 孙枢.  地学前缘. 2005(02)
[8]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于兴河,郑秀娟.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2)
[9]油气沉积学发展回顾和应用现状[J]. 顾家裕,张兴阳.  沉积学报. 2003(01)
[10]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以双河油田为例[J]. 孙义梅,陈程.  新疆石油地质. 2002(03)

博士论文
[1]渤海南部渤中A油田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D]. 王威.西南石油大学 2013
[2]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岩性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D]. 孙雨.东北石油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朝631区块沉积储层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 岳庆友.东北石油大学 2014
[2]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区块优选[D]. 于利民.大庆石油学院 2009
[3]大庆长垣北部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 文慧俭.大庆石油学院 2002



本文编号:2929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29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