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南海的形成与消亡: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火成岩之地球化学限定

发布时间:2020-12-25 23:53
  南海的形成是新生代华南大陆边缘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证实南海于33-15 Ma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渐次打开。然而,南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包括(1)早新生代华南大陆边缘弧后扩张模式;(2)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构造挤出模式;(3)古南海南向俯冲的板片拖曳模式;和(4)海南地幔柱模式。另外,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南海的原始范围从现今马尼拉海沟向东可延伸400-500 km,但是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和俯冲机制的限制较少。本博士学位论文选取南海中新世洋壳岩石样品、南海弧-陆碰撞造山带(台湾岛和菲律宾民都洛岛)蛇绿岩和增生楔火成岩砾石为研究对象,开展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已有的南海及周缘新生代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和结果,综合限定华南大陆边缘张裂、南海扩张及俯冲消亡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IODP349航次获得南海中中新世MORB洋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南海西南次海盆MORB较东部次海盆MORB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亏损同位素,指示南海中新世海底扩张的地幔源区存在显著的成分不均一性。黄岩海山链晚中新世海山玄武岩样品,在不相容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明...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海南地幔柱如何促进南海海底扩张?
        1.3.2 台湾利吉中中新世蛇绿岩:南海洋壳或弧前基底?
        1.3.3 台湾垦丁晚渐新世基性火成岩:南海洋壳?
        1.3.4 菲律宾民都洛渐新世蛇绿岩:南海洋壳或古南海俯冲弧前基底?
        1.3.5 南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与布局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南海
    2.2 台湾岛
    2.3 菲律宾民都洛岛
    2.4 华南大陆边缘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格局
第3章 样品来源与实验分析方法
    3.1 样品来源
    3.2 锆石U-Pb定年及Hf-O同位素分析方法
    3.3 全岩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方法
        3.3.1 样品前处理与淋滤实验
        3.3.2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南海中新世洋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幔非均一性
    4.1 样品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东部次海盆中中新世MORB
        4.1.2 东部次海盆晚中新世海山玄武岩
    4.2 讨论
        4.2.1 中中新世MORB地幔源区富集作用
        4.2.2 晚中新世OIB型富集地幔稀释事件
        4.2.3 对中新世南海洋中脊与海南地幔柱相互作用的限制
    附表
第5章 台湾利吉中中新世蛇绿岩:南海初始俯冲与弧前扩张
    5.1 利吉残留弧前盆地及蛇绿岩野外地质概况
    5.2 基性-酸性岩样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U-Pb定年及Hf–O同位素
        5.2.3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
    5.3 讨论
        5.3.1 基性-酸性岩岩石学成因
        5.3.2 东台湾蛇绿岩形成年代及构造属性
        5.3.3 对南海俯冲及北吕宋海槽弧前扩张过程的制约
    附表
第6章 台湾垦丁混杂岩基性岩:南海晚渐新世洋壳碎块
    6.1 垦丁混杂岩及恒春增生楔地质概况
    6.2 基性岩样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6.3 讨论
        6.3.1 垦丁混杂岩之基性火成岩来源
        6.3.2 对海南地幔柱与弧后扩张机制的约束
    附表
第7章 菲律宾民都洛渐新世蛇绿岩:古南海俯冲与弧前扩张
    7.1 民都洛蛇绿岩地质概况
    7.2 基性岩样品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7.2.1 岩石学特征
        7.2.2 锆石U-Pb定年及Hf-O同位素
        7.2.3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
    7.3 讨论
        7.3.1 Amnay蛇绿岩形成年代
        7.3.2 Amnay蛇绿岩岩石学成因
        7.3.3 Amnay蛇绿岩构造属性
    附表
第8章 南海形成之动力学机制探讨
    8.1 南海扩张与海南地幔柱上涌
    8.2 印支地块挤出与南海打开及古南海俯冲的耦合
    8.3 华南陆缘张裂:西太平洋俯冲带后撤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第9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verview[J]. Weidong Sun.  Acta Geochimica. 2016(03)
[2]菲律宾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余梦明,闫义,黄奇瑜,刘海泉,张新昌,兰青,陈文煌,钱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6)
[3]40Ar/39Ar ages of seamount trachyt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sub-basin[J]. Xiaohu Li,Jiabiao Li,Xing Yu,Chunsheng Wang,Fred Jourdan.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5(04)
[4]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J]. 杨亚楠,李秋立,刘宇,唐国强,凌潇潇,李献华.  地学前缘. 2014(02)
[5]南海玳瑁海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任江波,王嘹亮,鄢全树,石学法,廖林,方念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S1)
[6]Qinghu(清湖)锆石:一个新的U-Pb年龄和O,Hf同位素微区分析工作标样[J]. 李献华,唐国强,龚冰,杨岳衡,侯可军,胡兆初,李秋立,刘宇,李武显.  科学通报. 2013(20)
[7]Open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trained by studies on volcanic rocks:Preliminary results and a research design[J]. XU YiGang1, WEI JingXian1,2, QIU HuaNing1, ZHANG HuiHuang1 & HUANG XiaoLo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24)
[8]用火山岩制约南海的形成演化:初步认识与研究设想[J]. 徐义刚,魏静娴,邱华宁,张辉煌,黄小龙.  科学通报. 2012(20)
[9]台湾新生代层序:反映南海张裂,层序和古海洋变化机制[J]. 黄奇瑜,闫义,赵泉鸿,刘平妹,林彦均,林秋婷,谢凯旋.  科学通报. 2012(20)
[10]追踪边缘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目标[J]. 汪品先.  科学通报. 2012(20)

博士论文
[1]南海玳瑁海山与相邻陆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杨蜀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本文编号:2938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38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