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相山矿田岩浆作用与铀多金属成矿
发布时间:2021-01-10 20:59
通过对相山矿田赋矿火山-侵入杂岩体进行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系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利用SIMS/LA-ICPMS锆石原位微区测年技术,获得相山赋矿杂岩体两期熔结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40.7±2.7 Ma,140.1±1.8 Ma,138.2±1.6 Ma和135.6±1.2 Ma、流纹英安岩的年龄为135.0±1.8 Ma、碎斑熔岩年龄为133.6±1.3 Ma、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形成时间分别为133.9±1.1 Ma和133.4±1.2 Ma。测年数据与矿田地质特征所反映的岩浆活动演化顺序高度一致。2.利用蚀变矿物进行39Ar-40Ar法测年得到高精度的矿田铀铅锌多金属矿化年龄。铅锌矿的形成时间为137.5Ma138.3Ma之间,代表了矿田中生代成矿活动开始。铀矿床的成矿时间为132.6±1.3 Ma、122.8±1.1 Ma,具有两个阶段成矿特点。3.确定了含矿岩石的性质及其起源。通过对矿田赋矿的直接围岩-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粗斑花岗斑岩及似斑状花岗岩的野外地质考察、室内岩相矿物学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岩型铀矿分布图(方锡珩等,20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间是否具有同源性的问题,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吴仁贵,1999;范洪海等,2001a),而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张万良,2005;张万良等,2005)。关于杂岩体的演化序列,亦存在争议,多数学者(陈小明等,1999;张万良和李子颖,2007;何观生等,2009;陈正乐等,2013)认为其具有明显的两次亚旋回特征,但是也有部分学者(Yang et al,2011;杨水源等,2010,2013)认为其属于一次岩浆活动。2)年龄时限:
图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3 The research technique roadmap.3.3 主要实物工作量论文作者自 2009~2011 年度参与了研究区 江西 1∶5 万陀上、鹿冈、乐安县调 项目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对研究区的地表矿产分布特征以及赋矿岩系出露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主研人员身份于 2012 至今参与了 中国地质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J]. 王登红,徐志刚,盛继福,朱明玉,徐珏,袁忠信,白鸽,屈文俊,李华芹,陈郑辉,王成辉,黄凡,张长青,王永磊,应立娟,李厚民,高兰,孙涛,付勇,李建康,武广,唐菊兴,丰成友,赵正,张大权. 地质学报. 2014(12)
[2]内蒙古莲花山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 王忠禹,孙景贵,白令安,柴鹏,古阿雷,赵克强,李玉洁. 地质通报. 2014(09)
[3]江西相山矿田脉石矿物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杨庆坤,孟祥金,郭福生,周万蓬,孙清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4)
[4]相山地区火山岩型铀矿床地球物理找矿标志[J]. 李晓翠.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4(02)
[5]相山铀多金属矿田赋矿围岩及成矿硫源特征[J]. 杨庆坤,孟祥金,姜勇彪,周万蓬. 金属矿山. 2014(04)
[6]相山铀矿田蚀变反应体系、热液来源及深部找矿潜力[J]. 杨庆坤,张小亮,周万蓬,吕砚,罗勇.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3(06)
[7]钦杭成矿带金属矿产时空分布特征[J]. 易万亿,杨庆坤.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05)
[8]江西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J]. 陈正乐,王平安,王永,邵飞,唐湘生,徐金山,喻建发,韩凤彬,孙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2)
[9]浙西新路盆地火山岩型铀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制[J]. 王正其,李子颖,汤江伟. 地质学报. 2013(05)
[10]江西相山铀矿田邹家山铀矿床蚀变特征及热液来源[J]. 姚宏鑫,吕古贤,聂江涛,郑光高,曹小兵,徐普林,张锋,朱随洲. 现代地质. 2013(02)
博士论文
[1]电子探针定年技术在铀及含铀矿物测年中的开发与研究[D]. 葛祥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3
[2]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D]. 杨水源.南京大学 2013
[3]相山矿田西部铀钍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D]. 孟艳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2
[4]水—岩相互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邵飞.中国地质大学 2007
[5]相山地区后遥感应用技术示范研究[D]. 张万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06
[6]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耿文辉.成都理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岩石铀矿化蚀变作用研究[D]. 郭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4
[2]沙洲铀矿床绿泥石化特征及形成环境研究[D]. 邓林燕.东华理工大学 2012
[3]核地球物理方法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D]. 王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相山矿田居隆庵铀矿床蚀变研究[D]. 张玉燕.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09
[5]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 周雄.成都理工大学 2009
[6]江西相山铀矿田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D]. 黄锡强.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7]地幔去气与铀成矿的关系[D]. 刘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2969402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岩型铀矿分布图(方锡珩等,20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间是否具有同源性的问题,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吴仁贵,1999;范洪海等,2001a),而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张万良,2005;张万良等,2005)。关于杂岩体的演化序列,亦存在争议,多数学者(陈小明等,1999;张万良和李子颖,2007;何观生等,2009;陈正乐等,2013)认为其具有明显的两次亚旋回特征,但是也有部分学者(Yang et al,2011;杨水源等,2010,2013)认为其属于一次岩浆活动。2)年龄时限:
图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3 The research technique roadmap.3.3 主要实物工作量论文作者自 2009~2011 年度参与了研究区 江西 1∶5 万陀上、鹿冈、乐安县调 项目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对研究区的地表矿产分布特征以及赋矿岩系出露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主研人员身份于 2012 至今参与了 中国地质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J]. 王登红,徐志刚,盛继福,朱明玉,徐珏,袁忠信,白鸽,屈文俊,李华芹,陈郑辉,王成辉,黄凡,张长青,王永磊,应立娟,李厚民,高兰,孙涛,付勇,李建康,武广,唐菊兴,丰成友,赵正,张大权. 地质学报. 2014(12)
[2]内蒙古莲花山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 王忠禹,孙景贵,白令安,柴鹏,古阿雷,赵克强,李玉洁. 地质通报. 2014(09)
[3]江西相山矿田脉石矿物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杨庆坤,孟祥金,郭福生,周万蓬,孙清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4)
[4]相山地区火山岩型铀矿床地球物理找矿标志[J]. 李晓翠.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4(02)
[5]相山铀多金属矿田赋矿围岩及成矿硫源特征[J]. 杨庆坤,孟祥金,姜勇彪,周万蓬. 金属矿山. 2014(04)
[6]相山铀矿田蚀变反应体系、热液来源及深部找矿潜力[J]. 杨庆坤,张小亮,周万蓬,吕砚,罗勇.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3(06)
[7]钦杭成矿带金属矿产时空分布特征[J]. 易万亿,杨庆坤.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05)
[8]江西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J]. 陈正乐,王平安,王永,邵飞,唐湘生,徐金山,喻建发,韩凤彬,孙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2)
[9]浙西新路盆地火山岩型铀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制[J]. 王正其,李子颖,汤江伟. 地质学报. 2013(05)
[10]江西相山铀矿田邹家山铀矿床蚀变特征及热液来源[J]. 姚宏鑫,吕古贤,聂江涛,郑光高,曹小兵,徐普林,张锋,朱随洲. 现代地质. 2013(02)
博士论文
[1]电子探针定年技术在铀及含铀矿物测年中的开发与研究[D]. 葛祥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3
[2]华南赣杭构造带含铀火山盆地岩浆岩的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D]. 杨水源.南京大学 2013
[3]相山矿田西部铀钍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D]. 孟艳宁.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2
[4]水—岩相互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邵飞.中国地质大学 2007
[5]相山地区后遥感应用技术示范研究[D]. 张万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06
[6]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耿文辉.成都理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岩石铀矿化蚀变作用研究[D]. 郭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4
[2]沙洲铀矿床绿泥石化特征及形成环境研究[D]. 邓林燕.东华理工大学 2012
[3]核地球物理方法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D]. 王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4]相山矿田居隆庵铀矿床蚀变研究[D]. 张玉燕.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09
[5]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 周雄.成都理工大学 2009
[6]江西相山铀矿田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D]. 黄锡强.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7]地幔去气与铀成矿的关系[D]. 刘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2969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6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