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于田地区几次M S ≥6.0地震序列视应力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3:45
利用新疆区域台网数字化观测资料,计算了2012年于田MS6.2、2014年于田MS7.3及2020年于田MS6.4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值,并对余震视应力和震级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主震视应力大小与震源机制解无较好的相关性,主震视应力值高于余震视应力值,余震视应力和震级有一定的正相关性;(2)于田MS7.3地震余震视应力值特征表现为"高值—低值—高值—强余震—低值"。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序列视应力处于低值水平,变化特征与于田MS6.2地震相似,分析认为此次于田MS6.4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文章来源】:内陆地震. 2020,34(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余震震级与视应力关系
于田MS7.3地震余震视应力值在0.036~4.951MPa之间,ML3.0~3.9余震视应力值在0.026~0.655 MPa之间,平均视应力值为0.102 MPa。ML4.0~4.9余震视应力值在0.234~3.493 MPa之间,平均视应力值为0.950 MPa,图3为于田MS7.3地震序列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于田MS7.3地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迅速,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5 min后,为MS5.7地震(图3(a))。从图3(b)为主震后3个月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曲线图,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后4天,ML3.0~3.9余震视应力值在整个序列中处于高值阶段状态,在高值过程中发生了2次ML5.0地震和本次地震的最大余震ML6.0地震,3次强余震均发生在主震后10小时内,之后视应力值呈高值波动状态。自2014年2月17日起,余震视应力值出现低值现象,3月6日视应力值出现高值,在高值过程中发生了3月23日于田MS7.3地震的最后一个ML5.4强余震,地震发生后视应力值处于低值状态,之后亦无强余震发生。图3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M-t图(a)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b)
图2 2012年于田MS 6.2地震序列M-t图(a)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b)于田MS7.3地震主震后ML3.0~3.9余震视应力水平从时间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主震后5天内即2012年2月12~16日,2月17日至3月5日、3月6~22日和3月22日之后,余震视应力值表现为“高值—低值—高值—发震—低值”的过程。于田MS7.3地震ML4.0~4.9余震视应力主震后10 h内呈高值状态,期间发生了3次强余震,之后呈低值状态,最后一个强余震发生前未出现高值现象,仅1个ML4.0~4.9余震出现高值,可能与于田MS7.3地震衰减快,可用于计算视应力的ML4.0~4.9 余震个数有关。无论是3级余震还是4级余震的视应力低值都表明该序列后续不会有强余震发生(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 魏芸芸,王琼,聂晓红,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17(04)
[2]新疆几次6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特征研究[J]. 郭寅,王琼. 地震. 2017(03)
[3]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序列及视应力特征研究[J]. 郭寅,魏芸芸,刘萍. 内陆地震. 2016(03)
[4]2012年8月12日于田MS6.2地震序列特征及前兆异常[J]. 邢喜民,夏爱国,高丽娟. 内陆地震. 2014(03)
[5]新疆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和台网科学布局研究[J]. 李志海,蒋长胜,黄瑜,王宝柱. 地震学报. 2011(06)
[6]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J]. 赵翠萍,陈章立,华卫,王勤彩,李志雄,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6)
[7]新疆数字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及其构造意义[J]. 尹光华,段天山,刘平仁,吴国栋,上官文明,袁顺. 内陆地震. 2010(02)
[8]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空间分布[J]. 杨志高,张晓东. 地震. 2009(04)
[9]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小震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J]. 陈学忠,李艳娥. 中国地震. 2007(04)
[10]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及标度关系分析[J]. 李艳娥,陈学忠. 地震. 2007(04)
本文编号:2970016
【文章来源】:内陆地震. 2020,34(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余震震级与视应力关系
于田MS7.3地震余震视应力值在0.036~4.951MPa之间,ML3.0~3.9余震视应力值在0.026~0.655 MPa之间,平均视应力值为0.102 MPa。ML4.0~4.9余震视应力值在0.234~3.493 MPa之间,平均视应力值为0.950 MPa,图3为于田MS7.3地震序列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于田MS7.3地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迅速,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5 min后,为MS5.7地震(图3(a))。从图3(b)为主震后3个月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曲线图,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后4天,ML3.0~3.9余震视应力值在整个序列中处于高值阶段状态,在高值过程中发生了2次ML5.0地震和本次地震的最大余震ML6.0地震,3次强余震均发生在主震后10小时内,之后视应力值呈高值波动状态。自2014年2月17日起,余震视应力值出现低值现象,3月6日视应力值出现高值,在高值过程中发生了3月23日于田MS7.3地震的最后一个ML5.4强余震,地震发生后视应力值处于低值状态,之后亦无强余震发生。图3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M-t图(a)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b)
图2 2012年于田MS 6.2地震序列M-t图(a)和ML3.0~3.9余震视应力时序图(b)于田MS7.3地震主震后ML3.0~3.9余震视应力水平从时间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主震后5天内即2012年2月12~16日,2月17日至3月5日、3月6~22日和3月22日之后,余震视应力值表现为“高值—低值—高值—发震—低值”的过程。于田MS7.3地震ML4.0~4.9余震视应力主震后10 h内呈高值状态,期间发生了3次强余震,之后呈低值状态,最后一个强余震发生前未出现高值现象,仅1个ML4.0~4.9余震出现高值,可能与于田MS7.3地震衰减快,可用于计算视应力的ML4.0~4.9 余震个数有关。无论是3级余震还是4级余震的视应力低值都表明该序列后续不会有强余震发生(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 魏芸芸,王琼,聂晓红,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17(04)
[2]新疆几次6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特征研究[J]. 郭寅,王琼. 地震. 2017(03)
[3]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序列及视应力特征研究[J]. 郭寅,魏芸芸,刘萍. 内陆地震. 2016(03)
[4]2012年8月12日于田MS6.2地震序列特征及前兆异常[J]. 邢喜民,夏爱国,高丽娟. 内陆地震. 2014(03)
[5]新疆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和台网科学布局研究[J]. 李志海,蒋长胜,黄瑜,王宝柱. 地震学报. 2011(06)
[6]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J]. 赵翠萍,陈章立,华卫,王勤彩,李志雄,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6)
[7]新疆数字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及其构造意义[J]. 尹光华,段天山,刘平仁,吴国栋,上官文明,袁顺. 内陆地震. 2010(02)
[8]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空间分布[J]. 杨志高,张晓东. 地震. 2009(04)
[9]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小震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J]. 陈学忠,李艳娥. 中国地震. 2007(04)
[10]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及标度关系分析[J]. 李艳娥,陈学忠. 地震. 2007(04)
本文编号:2970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7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