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中新世植物化石微细结构及古气候重建
发布时间:2021-01-22 06:45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格局变化剧烈,植物群面貌焕然一新。中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过渡时期,探讨该时期地球环境演变、生物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陆生植物化石为地史时期生物演化留下了最直接的证据,同时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低纬度中保存新生代化石最好的地区之一,我们在中新统发现了众多保存较好的植物化石,对认识中国新近纪低纬度植物演化和古气候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福建漳州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植物大化石(果实、种子和叶片)的宏观形态和微细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与现生种的对比、聚类等方法,确定了其合理的分类位置。共鉴定化石8科16属37种,包含已公开发表的新种9个(其中在线发表新种6个),待发表的新种9个:包括被子植物化石5科13属33种,蕨类植物化石2科2属2种,附生真菌1科1属2种。结合全球化石记录,对福建佛昙植物群中部分重要类群的起源与地理变迁进行了分利用热带代表性植被对漳浦佛昙植物群古气候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植物大化石叶相分析法(LMA和CLAMP)对气候因子进行了定量重建与分析。本文报道了全球首例具三个叶尖的血桐属叶片化石Macara...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新生代植物化石与古环境
1.1.1 植物化石和古环境
1.1.2 植物化石鉴定与系统分类
1.2 漳浦中新世植物群研究概况
1.2.1 植物大化石
1.2.2 孢粉化石
1.2.3 琥珀化石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含化石地层时代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角质层分析法
3.2.2 原位孢子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方法
3.2.4 古气候重建方法
3.2.5 描述术语
第四章 漳州中新世几种被子植物的微细结构
4.1 大戟科(EuphorbiaceaeJuss.)化石
4.2 樟科(LauraceaeJuss.)化石
4.2.1 叶化石
4.2.2 果实化石
4.2.3 樟科化石的意义
4.3 樟科叶化石附生真菌的研究
4.3.1 小煤炱菌概述
4.3.2 化石种聚类分析
4.3.3 真菌化石描述与比较
4.3.4 叶片与真菌之间的关系
4.4 豆科(LeguminosaeJuss.)化石
4.4.1 红豆属(OrmosiaJacks.)荚果化石
4.4.2 金合欢属(AcaciaMill.)荚果化石
4.4.3 紫荆属(CercisL.)荚果化石
4.5 藤黄科(GuttiferaeJuss.)化石
4.5.1 藤黄属(GarciniaL.)果实和叶化石
4.5.2 红厚壳属(CalophyllumL.)叶片化石
4.6 壳斗科(FagaceaeDumort.)化石
4.6.1 叶化石
4.6.2 果实化石
第五章 漳州中新世两种蕨类植物的微细结构
5.1 紫萁属(OsmundaL.)叶片化石
5.2 海金沙属(LygodiumSw.)叶片化石
第六章 古植物地理学研究
6.1 血桐属(MacarangaThou.)
6.2 豆科(LeguminosaeJuss.)
6.2.1 红豆属(OrmosiaJacks.)
6.2.2 紫荆属(CercisL.)
6.2.3 金合欢属(AcaciaMill.)
6.3 藤黄科(GuttiferaeJuss.)
6.3.1 藤黄属(GarciniaL.)
6.3.2 红厚壳属(CalophyllumL.)
6.4 紫萁属(OsmundaL.)
6.5 海金沙属(LygodiumSw.)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漳州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7.1 漳州植物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1 大戟科血桐属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2 樟科及其附生真菌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3 藤黄科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2 漳州佛昙植物群古环境定量重建
7.2.1 古环境重建结果与分析
7.2.2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参数对比
7.3 漳州中新世古环境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图版及图版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西侏罗纪紫萁根茎化石新材料(Ashicaulis wangiisp.nov.)及古生物地理学和演化意义[J]. 田宁,王永栋,张武,蒋子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10)
[2]浙江天台中新统润楠属化石及其古环境指示[J]. 丁素婷,孙柏年,吴靖宇,李相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1)
[3]云南腾冲上新统Cinnamomum cf.camphora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研究[J]. 刀克群,解三平,孙柏年,吴靖宇,林志成,何文龙. 古生物学报. 2011(02)
[4]红厚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贾瑞丰,尹光天,杨锦昌,李荣生,邹文涛. 广东林业科技. 2011(02)
[5]云南腾冲上新统Litsea cf.chunii的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J]. 戴静,孙柏年,解三平,林志成,温雯雯,吴靖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Eocene fossil Alseodaphne from Hainan Island of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J]. LI JingZhao, QIU Jue, LIAO WenBo & JIN JianHu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10)
[7]中国新生代植物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J]. 王宇飞,杨健,徐景先,赵良成,蒋洪恩,程业明,扆铁梅,王青,马清温,姚轶锋. 古生物学报. 2009(03)
[8]福建漳浦前湖湾晚第四纪滨海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及意义[J]. 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9]滇南红厚壳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 熊志勇,王辉,谢凤妮,丘秀珍. 广东化工. 2008(07)
[10]西南极始新世假山毛榉叶化石新材料——兼论该属的起源、分类及其传播路线[J]. 李浩敏,周浙昆.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8)
博士论文
[1]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D]. 贾慧.兰州大学 2014
[2]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樟科植物及其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意义[D]. 刀克群.兰州大学 2013
[3]浙江天台晚中新世植物群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D]. 丁素婷.兰州大学 2011
[4]浙江东部晚新生代植物群及其古气候研究[D]. 李相传.兰州大学 2010
[5]云南腾冲上新世团田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D]. 吴靖宇.兰州大学 2009
[6]浙东晚中新世植物解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分析[D]. 肖良.兰州大学 2009
[7]吉林延边地区早白垩世长财组的蕨类植物[D]. 尹殿奎.吉林大学 2008
[8]滇西新近纪翅果数值分类和被子植物叶片的古环境重建[D]. 解三平.兰州大学 2007
[9]云南中新世和山西上新世果实和种子的研究[D]. 赵良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10]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 徐景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云南临沧和青海泽库中新世豆科(合欢属、豆荚属、紫荆属)化石及古植物地理学意义[D]. 李斌科.兰州大学 2017
[2]聚类分析在古生物学和矿物学中的应用[D]. 冯文锴.兰州大学 2009
[3]海南红厚壳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D]. 金惠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2772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新生代植物化石与古环境
1.1.1 植物化石和古环境
1.1.2 植物化石鉴定与系统分类
1.2 漳浦中新世植物群研究概况
1.2.1 植物大化石
1.2.2 孢粉化石
1.2.3 琥珀化石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含化石地层时代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角质层分析法
3.2.2 原位孢子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方法
3.2.4 古气候重建方法
3.2.5 描述术语
第四章 漳州中新世几种被子植物的微细结构
4.1 大戟科(EuphorbiaceaeJuss.)化石
4.2 樟科(LauraceaeJuss.)化石
4.2.1 叶化石
4.2.2 果实化石
4.2.3 樟科化石的意义
4.3 樟科叶化石附生真菌的研究
4.3.1 小煤炱菌概述
4.3.2 化石种聚类分析
4.3.3 真菌化石描述与比较
4.3.4 叶片与真菌之间的关系
4.4 豆科(LeguminosaeJuss.)化石
4.4.1 红豆属(OrmosiaJacks.)荚果化石
4.4.2 金合欢属(AcaciaMill.)荚果化石
4.4.3 紫荆属(CercisL.)荚果化石
4.5 藤黄科(GuttiferaeJuss.)化石
4.5.1 藤黄属(GarciniaL.)果实和叶化石
4.5.2 红厚壳属(CalophyllumL.)叶片化石
4.6 壳斗科(FagaceaeDumort.)化石
4.6.1 叶化石
4.6.2 果实化石
第五章 漳州中新世两种蕨类植物的微细结构
5.1 紫萁属(OsmundaL.)叶片化石
5.2 海金沙属(LygodiumSw.)叶片化石
第六章 古植物地理学研究
6.1 血桐属(MacarangaThou.)
6.2 豆科(LeguminosaeJuss.)
6.2.1 红豆属(OrmosiaJacks.)
6.2.2 紫荆属(CercisL.)
6.2.3 金合欢属(AcaciaMill.)
6.3 藤黄科(GuttiferaeJuss.)
6.3.1 藤黄属(GarciniaL.)
6.3.2 红厚壳属(CalophyllumL.)
6.4 紫萁属(OsmundaL.)
6.5 海金沙属(LygodiumSw.)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漳州中新世古环境分析
7.1 漳州植物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1 大戟科血桐属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2 樟科及其附生真菌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1.3 藤黄科化石的古环境意义
7.2 漳州佛昙植物群古环境定量重建
7.2.1 古环境重建结果与分析
7.2.2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参数对比
7.3 漳州中新世古环境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图版及图版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西侏罗纪紫萁根茎化石新材料(Ashicaulis wangiisp.nov.)及古生物地理学和演化意义[J]. 田宁,王永栋,张武,蒋子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10)
[2]浙江天台中新统润楠属化石及其古环境指示[J]. 丁素婷,孙柏年,吴靖宇,李相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1)
[3]云南腾冲上新统Cinnamomum cf.camphora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研究[J]. 刀克群,解三平,孙柏年,吴靖宇,林志成,何文龙. 古生物学报. 2011(02)
[4]红厚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贾瑞丰,尹光天,杨锦昌,李荣生,邹文涛. 广东林业科技. 2011(02)
[5]云南腾冲上新统Litsea cf.chunii的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J]. 戴静,孙柏年,解三平,林志成,温雯雯,吴靖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Eocene fossil Alseodaphne from Hainan Island of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J]. LI JingZhao, QIU Jue, LIAO WenBo & JIN JianHua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10)
[7]中国新生代植物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J]. 王宇飞,杨健,徐景先,赵良成,蒋洪恩,程业明,扆铁梅,王青,马清温,姚轶锋. 古生物学报. 2009(03)
[8]福建漳浦前湖湾晚第四纪滨海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及意义[J]. 刘巍,俞鸣同,龚正权,陈有喜.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9]滇南红厚壳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 熊志勇,王辉,谢凤妮,丘秀珍. 广东化工. 2008(07)
[10]西南极始新世假山毛榉叶化石新材料——兼论该属的起源、分类及其传播路线[J]. 李浩敏,周浙昆.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8)
博士论文
[1]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D]. 贾慧.兰州大学 2014
[2]云南腾冲晚上新世樟科植物及其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意义[D]. 刀克群.兰州大学 2013
[3]浙江天台晚中新世植物群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D]. 丁素婷.兰州大学 2011
[4]浙江东部晚新生代植物群及其古气候研究[D]. 李相传.兰州大学 2010
[5]云南腾冲上新世团田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D]. 吴靖宇.兰州大学 2009
[6]浙东晚中新世植物解剖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分析[D]. 肖良.兰州大学 2009
[7]吉林延边地区早白垩世长财组的蕨类植物[D]. 尹殿奎.吉林大学 2008
[8]滇西新近纪翅果数值分类和被子植物叶片的古环境重建[D]. 解三平.兰州大学 2007
[9]云南中新世和山西上新世果实和种子的研究[D]. 赵良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10]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D]. 徐景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云南临沧和青海泽库中新世豆科(合欢属、豆荚属、紫荆属)化石及古植物地理学意义[D]. 李斌科.兰州大学 2017
[2]聚类分析在古生物学和矿物学中的应用[D]. 冯文锴.兰州大学 2009
[3]海南红厚壳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D]. 金惠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2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9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