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黔西盘关地区龙潭组煤层气系统沉积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21-01-25 14:4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黔西盘关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的露头、岩心、测井、实验测试等资料,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探究了盘关地区沉积环境及其展布特征,总结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规律,并结合实际参数井,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含煤层气单元垂向分布规律,进而对研究区进行了含煤层气系统的划分。通过对黔西盘关地区龙潭组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共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和8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在该地区不发育。通过对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龙潭组各层序内沉积演化模式及聚煤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与潮坪-泻湖两种沉积体系。SQ1时期研究区以潮坪-泻湖沉积为主,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在向斜西翼北部至中部地区;SQ2时期发生区域性海退,三角洲沉积体开始往向斜东翼和南部地区扩张;SQ3在SQ2的基础上,研究区整体上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潮坪-泻湖沉积体系只在向斜东翼南部地区局部发育;SQ4时期发生大规模海侵,三角洲沉积体开始往西北萎缩,但萎缩范围有限。研究区煤层主要发育在泻湖沼泽、潮汐平原沼泽、水下分流间湾沼泽以及三角洲平原沼泽等聚煤环境中,煤层在研究区各个层序均有发育,整体上呈现出...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黔西盘关地区龙潭组煤层气系统沉积控制作用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剖面图,纲要图,向斜构造


图 2-1 盘关向斜构造纲要图图 2-2 盘关向斜东西向(AA’)剖面图构造演化主要受到三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分别是印支运动、燕动,具体演化过程如下:支运动叠世时期,云、贵、川地区属于统一的聚煤盆地,包括盘

剖面图,煤层,西翼,向斜


上煤段 1 号、3 号、9 号煤层,中煤段 12 号、17 号、18 号、19 号煤层以及下含煤段 24 号煤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且连续,其余煤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尖灭现象。其中,17 号煤层厚度最大,介于 3-6m;18 号煤层常与 18-1 煤层呈分叉、合并现象,二者呈互为消长关系。与东翼相比,西翼煤层展布相对稳定,12 号煤层作为最主要的可采层,厚度介于 3-4m,厚煤区位于老屋基井田和火铺井田一带,最大达到 8.05m。17 号煤层全区稳定,也是主要可采煤层,相比向斜东翼厚度,向斜西翼厚度更大,老屋基—滥泥箐—火铺一带为研究区厚煤区,煤层厚度甚至可达 5-7m。研究区煤层埋藏普遍较浅,多在 1000m 以浅,该深度范围比较适合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只在局部地区埋深较大,例如向斜轴部等,其煤层埋深大于1500m,含煤层面积约为 33.4km2,只占整个向斜含煤层面积的 5.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盘县矿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J]. 邵玉宝.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2)
[2]基于地球化学的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以浙江煤山地区长页1井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为例[J]. 王琼,许浩,汤达祯,陶树.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5)
[3]黔西松河井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J]. 周培明,金军,罗开艳,高为,陈捷.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5)
[4]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油页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张国伟,陶树,汤达祯,徐银波,崔义,王琼.  煤炭学报. 2017(08)
[5]黔西比德——三塘盆地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发育规律与控制机理[J]. 郭晨,夏玉成,卢玲玲,任亚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4)
[6]黔西上二叠统龙潭组菱铁矿层的沉积成因及地质意义[J]. 沈玉林,秦勇,李壮福,金军,魏展航,郑俊,张涛,宗毅,王晓豪.  地学前缘. 2017(06)
[7]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进展[J]. 叶建平,陆小霞.  煤炭科学技术. 2016(01)
[8]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独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垂向分布与煤储层吸附—渗流特征[J]. 郭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1)
[9]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不同排采制度下的排采效应[J]. 孙鹏杰,姚文涛,孙宁,魏甜.  中国煤炭地质. 2014(12)
[10]贵州盘县土城向斜南西翼二叠系龙潭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 田利,谢红东,张学东.  中国煤炭地质. 2014(07)

博士论文
[1]黔西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宝庆.中国地质大学 2015
[2]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 高彩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
[3]多煤层含气系统识别研究[D]. 袁学旭.中国矿业大学 2014
[4]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研究[D]. 陈朝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5]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 汪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6]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 杨兆彪.中国矿业大学 2011
[7]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D]. 周小进.中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贵州普安—晴隆一带晚二叠世煤层中微量、稀土元素富集特征研究[D]. 陶振鹏.贵州大学 2016
[2]青海省木里煤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D]. 梁振新.西安科技大学 2015
[3]木里盆地DK9井岩石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D]. 张晶晶.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哈山地区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D]. 张晨露.中国海洋大学 2014
[5]贵州桐梓木瓜庙煤田煤岩特征及二叠系沉积相分析与聚煤规律[D]. 沈大兴.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气富集规律及流体作用研究[D]. 陈贞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7]黔西县晚二叠世主采煤层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D]. 刘玲.贵州大学 2009
[8]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及湖盆结构恢复[D]. 闫青华.吉林大学 2008
[9]测井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D]. 魏莲.成都理工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99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99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